关于歌曲创作的几点思考
此次“全国优秀流行歌曲创作大赛”,举办规模和广泛参与度,在全国及中央电视台来说都是第一次。作者包括少数民族和地方业余作者,文化馆及专业院团作者,也有行政岗位的领导干部等,说明了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题材开掘和角度上也有不同出新,是歌曲创作领域的一件好事。当然,也呈现出一些问题需要面对,但目的是要把这个平台建设好,发展下去。因为,流行音乐领域毕竟属于现代中国人精神家园的一个组成部分。此次大赛很有些“宽进严出”的意味。“宽进”是指提供给更多人予机会,“严出”是既为全国赛事就要把关考虑品质。全民介入歌曲创作,新的课题摆在面前,创作的一些基本规律就需要讨论和普及,不能回避。歌曲创作毕竟不是写顺口溜,也不像写个短信,有些人可能混淆了创作自由和严肃创作的界限,这里的严肃是指创作作为一种高尚的劳动,贵在创新,考真功夫,更讲究突破和新意,无论多‘好玩’,这劳动本身是严谨科学的。通过担任这次大赛评委,对目前创作有一定观察和了解,借此就大赛简短谈几点感受,也可以看算是一种讨论。
功夫在诗外
简练是繁复的最高形式。从古到今,诗词写得好的,功夫都在诗外。写出好词的功夫不限于词面,而是在于词作者平常的积累、阅读、历练,平时揣摩于心勤于练习,才积累起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才有对时尚语言的融合处理能力。参赛作品里,有些歌词有亮点,还是可喜的。然整体上佳作不多,有些创意不够,堆砌辞藻流于浮嚣,有些止于一般化甚至粗糙。这些都显示出缺乏创作认知,或对歌词创作有误解,把简练看做是简单了。流畅顺口是歌词写作的基本要素,但歌曲的流行传播需要的不仅如此。
有限当中求取无限
歌词有其特殊性,不长,有时就那么几句,而真正让人记住的也不多,所以不能像写剧本那样什么都说,要在有限当中求取无限。小说可以洋洋洒洒几十万字,而歌词只有几句话,方寸之间,多一句都没地方,然而,娓娓道来中内容、情感都要表达,起承转合须内在而逻辑,语境甚至某种音乐倾向也要构建无形,还要给音乐留下空间,留待和它在一起交融,完成对人心的弥漫或冲击……所以说,歌词是方寸中求无限,取舍很重要。
歌词创作是减法
曾有人问我:有太多话想说,都是自己最想说的,怎么办?越写越多越改越乱,怎么办?我说,教你个“笨着”:你先把你想说的都写出来,一直到最后你自己没话说了,停。然后问自己,能唱么?不能,删!你最想说的、非要留下的是哪些,不是的,删!哪些是别人说过的,似曾相识的,删!哪些是有特点的,只属于你的?……这样取舍之后,发现剩不下两句。这时,再从新开始!这是基本功,也是初学一法。所以说歌词创作是减法——加法之后的减法,减干净后从“优生”开始,自然“产出”会是另一番景象,才能让人为之一振,心一动。中国字“创作”的“创”字是“仓”字旁边一把“立刀”,“仓”意味你可以无穷无尽,“刀”意味你得有自决的勇气和取舍的智商。恐怕文学创作中歌词最考这门功夫,比其他尤甚。如果你自己舍不得裁剪或不会淘汰,先不说评委,听众、市场、社会也会淘汰你。
创作的过程快乐但也残酷,你想让某种体验或情绪与很多人分享,仅凭简单愿望潦草处置未必能达到。严格说,人间百态几乎所有,古今中外,人都讲完了,大师们都表达过、追求过了,我们只不过想把自己对同类型事物的独特的心情再次表达出来罢了。尤其现代人,讲究表达自己,既如此,就要去寻找、并找到独特的语汇表达那份人人可能有的情怀体验,因为这份通感和普适性,在一种新鲜明了的语境中徐徐分享,才心动,才共鸣。
歌词是“创意”性启动
歌曲创作,有的是先有词后有曲,有的是先有曲后填词,还有的是词曲交替同时完成,甚至到最后还在彼此适应性地改动,都是常见流程,都可以很生动。国内较多见是先有词后有曲,这类创作流程,词的创作就有点“创意”味道了,也就是它是最先发布和启动者,它不可能包办全揽,但的确属第一创意,给出一种角度理念,甚至一种流传的心理方向。所以,有必要提醒音乐文学的爱好者们,词作如果不能让人怦然心动(好词作还兼有一份天然音乐感),就不能打动曲作者,更别幻想扣动社会脉搏。不论有机遇没机遇,要紧的首先是让歌词立起来,核心创意要因你的劳动先树立!这样才谈得到下面的谱曲、编配、演唱、修改、录音制作等等工序,而到了比赛和上台,那已是所有劳动总和了。如果一开始创意就不好,后面就都对不起了,更别提服务社会、感悟和流传了。歌曲的流行靠旋律,但久远流传,歌词占很大成分。
中国流行音乐要下点功夫研究节奏
就音乐制作人经历来说,我觉得国内歌曲创作要解决节奏。节奏形态的丰富和推动性是现代流行乐挺重要的一个因素。中国不缺小调、旋律,但能俘虏人的节奏太少。通过这次大赛也能看出,音乐节奏形式单一,多是简单套用,缺变化,很易让人疲倦。形式上有特色,内容传达才富有张力。
还有一些话题,诸如:关于国家主流歌曲创作审美、追求多样性与有限规则、元素借鉴调用与简单照搬、颠覆以往定式与创新建设、长长短短都能言之有物等等话题和思考,因篇幅限制,容以后有时间再讨论……
有一句要留在这里商榷:这次比赛采取全新评分赛制,缘于希望比赛更公正,让更多的人有选择与参与权,这种建设性思维很好,方法有待改进。我观察,不论网络社会评分还是专家评委评分,权重既然各半,起点一致会更明朗些。比如,都从同一个起点打到顶点,例35分——50分,一目了然。公平应该是在整个评估机制上的公平,这方面设计还有待完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