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方言1——概述
闽南方言是一种超地区、超省界的汉语方言。它主要通行于闽南地区、粤东的潮汕地区和台湾省的大部分地区,海南省和广东的雷州半岛一些地区以及浙江、江西、广西、江苏和福建的中部及东北部地区,也有讲闽南方言的。千余年来,闽南、潮汕一带有不少人出洋谋生而相继向外移居。人语相随,今天的东南亚诸国,有相当一部分华侨和华裔仍然以闽南方言作为他们的交际工具。闽南方言分布这么广,究其“正宗”,应是福建的泉州、漳州和厦门地区,而泉州方言则是早期闽南方言的代表。这是由泉州在闽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地位所决定的。众所周知,泉州是闽南开发最早、同时也是福建开发较早的地区。早在唐代,它的经济已经十分繁荣,泉州位居当时其他五个州府(福州、建宁、延平、汀州和漳州)之首。宋元以来,泉州刺桐港海外交通贸易达到鼎盛时期,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成为海上丝绸缎之路起点。泉州因此而成为闽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泉州的主导地位使泉州方言具有权威性,不断地影响着漳州和闽南各地的方言土语。以泉州音为标准音的梨园戏这一闽南最古老的剧种和南音这一著名的古老曲艺,从诞生起到20世纪的今天,都没有因为闽南标准音的转换而受到影响,泉州人黄谦编写于清嘉庆年间的韵书《香音妙悟》一直被当作闽南各地韵书的蓝本。由此可见,泉州音在历史上的影响之大。
厦门话正好是泉漳之间的一个土语,正所谓有“半漳半泉厦门腔”。鸦片战争之后,隶属于泉州府同安县的厦门被开辟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从而逐渐成为闽南对外贸易和进出海外的中心。厦门话也因此逐渐扩大影响;厦门音终于取代泉州音,成为闽南话的代表。
闽南方言的流播
闽南方言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它分为五个次方言:厦门话区:厦门、金门、同安
泉州话区:泉州、石狮、晋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等八个县市
漳州话区:漳州、龙海、漳浦、云宵、东山、诏安、华安、长泰、平和、南靖等十个县市
龙岩话区:龙岩、漳平
大田话区:大田县、尤溪县的一部分。
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的是台湾,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近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据初步调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闽南人移居台湾据说开始于元代,但大规模迁移是在17世纪中叶,大量闽南人随郑成功渡海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回台湾。300多年来,闽南人和其他地区东渡的汉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开发祖国的这个宝岛,在共同的生活和斗争中,闽南方言始终作为主要交际工具,保留在台湾人民的口中。特别是今天,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湾的父老兄弟不断到大陆寻根、探亲、访友,闽南话显得更加重要。
除了台湾省以外,广东省的潮汕、雷州半岛、海南岛等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的许多侨胞也使用闽南方言,据初步统计,海内外操这种方言的人将近6000万,这在汉语诸方言中是十分突出的。令人自豪的是:如今的闽南话已经作为地球60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被录制在美国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号宇宙飞船的镀金唱片上,到广漠无垠的星河中寻觅知音…… 再广也没有普通话广吧 那是废话!
这是家乡话啊!意义不一样啊! 语言而已,能沟通就好 是啊!我发这个是想让更多的人,
了解闽南,了解厦门!
闽南方言早期的代表
泉州方言(即泉州话)分布在今天的鲤城、丰泽、洛江、晋江、南安、石狮、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和金门等11个县(市、区),其使用人口达640多万人。泉州方言是闽南方言的一个分支。闽南方言是一种超地区、超省界的汉语方言。它主要通行于闽南地区、粤东的潮汕地区和台湾省的大部分地区,海南省和广东的雷州半岛一些地区以及浙江、江西、广西、江苏和福建的中部及东北部地区,也有讲闽南方言的。千余年来,闽南、潮汕一带有不少人出洋谋生而相继向外移居。人语相随,今天的东南亚诸国,有相当一部分华侨和华裔仍然以闽南方言作为他们的交际工具。
闽南方言分布这么广,究其“正宗”,应是福建的泉州、漳州和厦门地区,而泉州方言则是早期闽南方言的代表。这是由泉州在闽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地位所决定的。众所周知,泉州是闽南开发最早、同时也是福建开发较早的地区。早在唐代,它的经济已经十分繁荣,泉州位居当时其他五个州府(福州、建宁、延平、汀州和漳州)之首。宋元以来,泉州刺桐港海外交通贸易达到鼎盛时期,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成为海上丝绸缎之路起点。泉州因此而成为闽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泉州的主导地位使泉州方言具有权威性,不断地影响着漳州和闽南各地的方言土语。以泉州音为标准音的梨园戏这一闽南最古老的剧种和南音这一著名的古老曲艺,从诞生起到20世纪的今天,都没有因为闽南标准音的转换而受到影响,泉州人黄谦编写于清嘉庆年间的韵书《彚音妙悟》(此书主要用于闽南方言先发音后查字,有五十韵母,十五切音,八个声调,有音有字的有简单解释,有音无字的打圈)一直被当作闽南各地韵书的蓝本。由此可见,泉州音在历史上的影响之大。
厦门话正好是泉漳之间的一个土语,正所谓有“半漳半泉厦门腔”。鸦片战争之后,隶属于泉州府同安县的厦门被开辟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从而逐渐成为闽南对外贸易和进出海外的中心。厦门话也因此逐渐扩大影响;厦门音终于取代泉州音,成为闽南话的代表。
台湾闽南话的形成和现状
现在台湾地区所使用的汉语方言,闽南话占了绝对的优势,所以,一般人所说的“台湾话”,指的就是闽南话,也称作“福佬话”。除了台湾中部山地高山族居住区通行高山语和苗栗、新竹两县多数客家人说客家话外,在台湾岛,沿海中国大陆其他方言,几乎没有成群分布的现象。这种状态的形成,与历史上闽南人最早大批地移民到台湾有关,也与闽南人的文化特征、人文性格密不可分。大陆迁台移民原籍地主要有三部分:首先是泉州移民,他们入台最多,多分布在平坦肥沃的沿海平原。其次是漳州人和厦门人,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随郑成功收复台湾时进入,在施琅平定台湾后更是大量迁入,主要分布于距海较远的丘陵地带和各条河溪的中上游流域。最后是客家人,他们本在闽粤山地,距海较远,迁台时间迟于上述闽南人,抵台后多分布于南部的低山和溪谷的低洼处,在北部则分布于平原。这也是清代中期大陆迁台移民以所说的方言、所属的地域结构成帮源进行大规模的械斗后的结果。从人数上看,据日据时代台湾汉人分省籍调查记录,当时台湾有375万人,98%以上来自闽粤,其中泉州移民45%,漳州35%,由此可见福建人,尤其是闽南人在台湾汉人中占据绝对的多数。
台湾自1604年至1662年沦为西班牙和荷兰的殖民地,1895年至1945年又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尤其是日本殖民者推行“皇民化运动”,禁止使用汉字和普通话,竭力割裂台湾与祖国文化纽带,在这种情况下,闽南方言起到维系祖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因为它不仅在台湾民众中广泛流行,而且是古代中华文化在语言层面上的体现。正如连横所指出的“夫台湾之语,传自漳泉,而漳泉之语,传自中国,其源既远,其流又长……”。三百多年来,闽粤移民,特别是闽南移民从祖籍地带去的风土民情、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历史文化等,一直是代代相传,成为民众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教育、交流、传播的媒介和载体也主要是闽南方言。
1949年,国民党政府迁台后,大力推行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国语”,即大陆所说的“普通话”,四十年的国语推行,成绩卓著,它甚至已经进入本应使用方言的交际场合,如家庭成员间的交谈。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事物、新观念大多以国语命名,虽然惯用闽南语的人,会以闽南语特有的方式,将词语改装,如将“洗衣机”说成“洗衫机”,但不可否认,在面对新词汇时,闽南语发音只是次一等的选择。新词汇越多,国语的使用率越高。而闽南社会的传统事物,如农业社会的常用语汇“壅肥”(种植前在田土中加肥)、“落肥“(在植物根部附近下肥)等,同样随着农业人口的减少,农耕方式的改变,它们的语义和用法,渐渐地不被年轻人所知。
台湾的闽南话有少量的日语借词,这也是半个世纪日本殖民统治在语言中留下痕迹,如“便当”(盒饭),称呼年长妇女为“欧巴桑”,沿用已久,许多人甚至已经不知道这些词是外来语。另外,台湾原住民高山族和平埔族的语言对台湾闽南话也有影响,如“牵手”,清人刘家谋《台海竹枝词》有一诗句并有旁注“手牵手放寻常事(娶妻曰牵手,去妻曰放手)”,连横在《台湾语典》中也说道:“土番娶妇,亲至妇家,携手以归;沿山之人,习见其俗,因谓妇曰牵手。”受日语和土著语言的影响,这也是台湾闽南语与大陆闽南语的区别特征之一。
当然,国语在影响台湾闽南话的同时,闽南话也无孔不入地影响了国语,人们在学习国语时,闽南语的发音习惯无时不刻的影响着自己的国语发音,如台湾人说的国语与大陆的闽南人类似,语调低,较平板,升幅度不够,普遍没有儿化和轻声的读法;闽南语的“有无句”的用法,也不时出现在他们说的口语里,如:“我有去旅行”,“你有没有看电影”,一听就知道是闽南人在说话。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