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wen 发表于 2007-4-22 11:03:07

永远的长安——国庆西安行

国庆七天长假,应住在西安的表姐和表姐夫邀请,我有幸跟随父母在十三朝古都——西安游览……

陕西是一个随手一指都是历史的地方,此次能够徜徉于在西安厚重的历史中,我觉得我是幸福的……

从现在开始,我要慢慢讲述我在西安的旅程……

由于拍摄了上千张的图片,因此经过精心筛选并且压缩成rar文件后,照片的大小仍然有517M,而我那可怜的数码相机储存卡仅有256M,无法容纳……后来想刻光碟,却发现老爸的电脑坏了,而照片我也没在姐夫的电脑里备份,因此也无法操作……可怜我还要等待我父亲回到南宁后再把照片传给我,我把它们加以加工制作后才能发出,这一点我非常抱歉……

我的七天行程如下:

10月1日:下午的飞机从厦门飞往西安

10月2日:华阴县华山

10月3日:扶风县法门寺、乾县乾陵

10月4日:西安碑林、西安城墙、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10月5日:临潼秦始皇兵马俑、临潼华清池

10月6日: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西安大雁塔(大慈恩寺)、西安大唐芙蓉园

10月7日:早晨乘车到达咸阳机场,中午的飞机飞回厦门
P·s 在此做一个西安旅游小贴士:

1、会开车的人尽量选择自驾车出行,在西安,散客组团跟随旅行社出行简直就像被卖“猪仔”……

2、西安几乎所有景点都对大中小学生、军人、老人以及不足1.20m的幼儿实行优惠,这些人的票基本上是卖半价,因此,带好自己那些可以证明优待身份的证件可以节约很多钱……

3、西安物价比较便宜,特别是旅游景点卖自己制作的工艺品的小摊贩,人相对淳朴,卖东西很容易讲价(如果你会说陕西话就更好)……我的布老虎枕头在乾陵的小摊上可以讲到10元一个,小布老虎玩具可以讲到3元2个,虎头鞋则可以讲到3元以下一双……

wenwen 发表于 2007-4-22 11:03:46

永远的长安——初到西安

离开厦门是10月1日中午,乘坐的是海南航空一班“厦门-西安-兰州”的飞机……然而原本应该在1点50分左右起飞的飞机,却因为航班延误原因,晚点了1个多钟头才起飞,令人十分郁闷……

经过了将近3个小时的空中飞行,我在将近傍晚的时候抵达了西安咸阳机场……从空中看下去,大地已经从翠绿变成了一种哑黄的颜色,而且似乎笼罩着一层灰白色的雾气……机场附近有一条蜿蜒的大河,飞经大河的时候,我听到别人在猜测那是不是黄河……不过后来我知道了,那一条并不是人们期待的黄河,而是渭河,就是成语“泾渭分明”中说的那条渭河……

在机场,见到了先我一天到达的老爸老妈,还有久未谋面的表姐和陌生的表姐夫……表姐是我大姑的孩子,她自小长得白净细嫩,是我们家族中最漂亮的女孩子,现在尽管已经怀孕近4个月,却依然不失我记忆中的美丽;而初次见面的姐夫是个军人,跟我家狐狸是同年的,现在在西工大攻读博士学位……我跟表姐还是很亲近的,因为在童年时代我曾经是她“欺负”表弟的“忠实助手”,虽然那段搞笑的岁月早已流逝,但是有趣的记忆却总是让人觉得很温馨的……

因为我们的到来,姐夫借了一辆小polo作为我们的代步工具……可怜这一辆小车,居然也挤下了我们这5个吨位级别的人物,真是太不简单了……听说表姐早已在家里为我准备好了我最爱吃的冬枣等水果,我高兴的差点飞上天去……

传说中,国庆的西安是多雨的,就在我去之前两天,别人还告诉我说西安已经连续下了两周的雨……可是我却没有看到西安的雨,因为据说雨在我到西安前前一天就已经停止了,我想可能是我运气太好了吧……当天晚上是在一家什么“花园”吃的陕西风味的晚餐,因为过于饥饿,我在将我那份食物扫荡干净的同时,也扫荡了老爸老妈的一部分食物……那顿饭最美味的就是“黄金南瓜”,很面的板栗南瓜,加上跟南方的“拔丝芋头”相似的做法,让我吃完后仍然满口余香……

初到西安,感觉西安的空气比较浑浊且干燥,令我这个南方人颇有点不习惯……但是西安宽阔的街道和大气的建筑风格,却也是厦门这个弹丸之地所见不到的……

无涯 发表于 2007-4-22 11:06:31

淳朴的西安。。。。。

wenwen 发表于 2007-4-22 11:06:37

永远的长安(三)——抱憾华山

对不起,您填写的内容(如签名、帖子、短消息等)包含不良内容而无法提交,请返回修改

——搞不清楚有什么不良内容,我在别的地方都能发的文章怎么在这里就不能发……

wenwen 发表于 2007-4-22 11:07:15

永远的长安(四):地宫的秘密

这一日,我们的行程安排是扶风县法门寺和乾县乾陵两个景点,出行方式是自驾车出游……因为前一天爬华山比较辛苦,所以我和老爸老妈、表姐姐夫直到接近中午时分才出发,五个人一起挤进小polo,由姐夫驾车,开始向法门寺进发……

从西安市区到位于扶风县的法门寺大约需要1个多钟头的行程,其中后1/3的行程是下高速后走的国道……在并不宽阔的道路两旁,满眼的是一树树漂亮的苹果和柿子,让人不禁垂涎三尺……据说陕西的苹果、柿子和猕猴桃都卖的特别便宜,像猕猴桃只要8毛钱一斤,而苹果则多得要拿去喂猪;可是这些水果一运到南方就价格飞涨,苹果要2.50元左右一斤,猕猴桃更是卖到2.50元一个,真是夸张啊……不过南方的很多水果到了北方也会遇到同样的涨价问题,可见要想吃到物美价廉的水果,真的要去其产地才行啊……

早就听说在法门寺祈福非常灵验,众多善男信女在此顶礼膜拜,整个寺院香火非常旺盛……果然车到法门寺,一开车门我就闻到了浓重的香烛气味,而卖香烛的小贩更是亦步亦趋地跟着游客进行推销……寺门前的广场面积不小,又能够清晰看到真身舍利宝塔和寺内建筑的屋顶,因此成为了人们留影的最佳地点……说起来,现在的法门寺早已没有了唐代鼎盛时期的宏伟规模,现在的建筑是1987年的时候由当时的两任方丈主持复原的,然而寺内坡度平缓、出檐深远的屋顶和国内其他寺庙中少见的直木格窗则鲜明地反应出了其仿唐的建筑风格……寺内还设了一个“法门寺佛学院”,这是我继在厦门南普陀“闽南佛学院”之后看到的又一处佛学院,只是这里好像没有设专门培养比丘尼的“女众部”……

其实法门寺的盛名并不是来源于它唐代皇家寺院的尊贵身份,而是来源于它那富有传奇色彩的地宫的出现……我对法门寺的直观印象,源自于《法门寺地宫之谜》,那是央视《探索·发现》的《考古中国》系列片中的一集,片子中不但再现了法门寺地宫发掘的全过程,更全景式地展示了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珍贵国宝,包括那枚举世无双的佛指真身舍利……我虽然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但是对于那些精彩的佛教传奇我是从不抗拒,比如“拈花一笑”或者是“好雪片片不落别处”之类的……而法门寺地宫的秘密,也像一个动人的佛教传奇,牢牢地将我吸引住了……

跨过一道厚重的保险门后,就进入了舍利塔下重建后的地宫,原始的唐代地宫出于保护的目的已经被封闭,我们只能从一个80公分见方的地宫通道口外“管中窥豹”一下……重建的地宫面积也不是很大,里面陈列着汉白玉灵帐和充满着神秘色彩的国宝佛指舍利……当年这地宫里一共出土了4枚佛指舍利,按照出土的顺序编为1~4号,每枚舍利都有多重宝函(金、银、铜、玉不同质地的带有精美雕刻的宝盒)层层包裹……而3号舍利是就是那被人们传说千年的释迦牟尼佛指真身舍利,又命“灵骨”,传说当时开启八重宝函取它的那一天刚好是四月初八佛诞日,而选在那一天开启并非是刻意去安排的,而是由工作进度决定,这的确是一件非常巧合的事……另外三枚舍利按地宫“志文”碑称之为“影骨”,其中1、2号影骨为汉白玉雕琢而成,4号影骨则是来自一位高僧的指骨所制……所谓“影骨”,是唐朝皇室为了保护“灵骨”而仿制的,它和“灵骨”的关系就像天上的月亮和水中的倒影……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居士曾经写过一句“影骨非真亦非异,了如一月映三江”的诗,说的就是“灵骨和影骨只有虚实之分而无真假之别,都是佛家的圣物”这个意思……如今“灵骨”被安静地供奉在地宫内信徒捐赠的金塔里,接受着无数人的虔诚跪拜和好奇注视,这其中,也包括了我那束好奇的目光……


寺院旁边的法门寺博物馆里主要放置着当年盛放那四枚舍利的宝函以及供奉舍利的金银器,那种精致程度和金碧辉煌的感觉,直让人眩目……另外,一进馆就能看到唐代皇帝供奉的黄金禅杖,说实话,跟电视剧《西游记》里唐僧拿的那根九锡禅杖实在是很像,非常有趣……让我最吐血的事情是:此行一直想看的唐代秘色瓷和武则天穿过的大红织锦石榴裙都没看到……不过说起来也是怨我自己,当时博物馆里有三个展厅,中间和左边的我都进了,右边那个写着“曼荼罗文化展”,我以为没什么特别的内容,加上当时爸妈又催着赶紧看完好赶去下一个景点乾陵,所以就没进去……后来在网上一查,说是秘色瓷就在那里面,我那个后悔啊,肠子都悔青了……秘色瓷器是唐代瓷器艺术的颠峰之作,在法门寺秘色瓷出土之前,人们从没有见过秘色瓷的实物……在电视上看到的法门寺秘色瓷器,尽管在地宫里埋藏了近千年,却仍然呈现鲜翠欲滴的色泽,浑然就像是一件玉器,绝对是瓷器中的经典;可惜我与它无缘,只能期待着下次有机会再去探访了……

[ 本帖最后由 wenwen 于 2007-4-22 11:08 编辑 ]

wenwen 发表于 2007-4-22 11:09:44

永远的长安(五):石头记

西安碑林博物馆就在城墙根儿下,是由明清时的西安文庙改建成的,原来的照壁和大门还留着……这里绝对是书法爱好者的圣地,而对于像我这样不懂书法的人来说,也能看个热闹,感受一下刻在石头上的古风……人家说,西方的古代建筑之所以经历战火还能保存,是因为他们的建筑是用石头搭的……而中国的建筑之所以轻易就会毁于天灾人祸,则是因为中国人喜欢用木头来建筑房屋……由此可见,石头是一种容易保存的东西,而刻在石头上的字虽说也会剥落,却总比纸张要保存的长久……

走进碑林博物馆,第一个震撼人的东西便是景云钟……景云钟的铸造者是玄宗李隆基的父亲——睿宗李旦,据说也是一位不爱政治的君主……景云钟通体用青铜铸造,钟身正面铸有李旦亲自撰写的楷书,内容是关于道家玄秘文化的,那清秀俊朗的文字显示出了唐代皇家成员精深的书法造诣……据说,景云钟在明代钟楼移址后就再也敲不响了,无奈之下人们只好将音色幽遂的它换下……一口本身没有情感钟是不是也会因为留恋旧时风景而拒绝发声我不知道,但是“钟犹如此”,那么人呢?

碑林第二个震撼人心的东西,博物馆是中轴线上体积惊人的唐玄宗父子“石台孝经”……这块碑真的很巨大,保存也非常好,李三郎的隶书更是整齐严谨到可以拿来当电脑字库,太子的篆书也非常老成,这再一次向世人证明了唐代皇室严格的书法教育是一脉相承的……孝为天之经、地之义、民之利、德之本,因此李三郎也在碑身一侧加了一段“孝者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故亲自训注,垂范将来”的行书批注……

绕过“石台孝经”,接下去的四个展厅又会给人带来新的一波震撼……第一展室里陈列的是唐代的“开成石经”,属于国宝级文物,共刻了114座石碑,每个石碑都有2米多高,均两面刻字,细细密密的楷书充溢了满满的一个展厅,令人叹为观止……这石经里的内容是唐代要读书考科举的人必学的儒家经典,在印刷术尚不发达的年代里,之所以兴师动众地做了这么浩大的一个工程,就是为了保证经典的准确性,作用相当于是现在的国家标准教材……看了这浩瀚如海的石经,我们真的要感谢毕升叔叔创造的活字印刷术,让我们今天不用再这么辛苦地去石碑前“面壁”……

第二展室里的石碑,呵呵,那绝对是书法经典中的经典……颜真卿和柳公权那些经常出现在历史课本和各种字帖上的著名作品在这里都可以看到,诸如《玄秘塔碑》、《多宝塔碑》……“颜筋柳骨”可谓是中国书法的代表性风格,但是单纯从字体上来说,二者间我更喜欢颜真卿的那种圆润,而不喜欢柳公权的那种锋芒毕露……除了颜柳二位大家,这里还有初唐时期的书法家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欧阳询的《皇甫诞碑》、褚遂良的《同州圣教序碑》等珍品……当然,第一展室里还有我非常关注的一方碑,那就是《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这方石碑是早期基督教支派在中国传播的证据,虽然我并不信仰基督教,但是我看到这方石碑的时候,却能够感觉到我泱泱华夏的宽广包容之心……据说在清光绪年间,一个名叫荷尔姆的丹麦人企图用3000两白银换走这块碑,却遭到了地方官和百姓的强烈反对与有力阻止,最终荷尔姆只得将一块复制的碑石运往纽约……这里,我只能再次借用别人的图片来让大家欣赏这些精品,以弥补我许多没能拍摄到很多缺憾……

这里要提一下展室与展室间的两边檐廊上,展示着刚劲的“魏碑”字体墓志……“魏碑”,又名“魏书”,是隶书向楷书演变的过渡阶段,书体上比较崇尚自然、法无定法、古朴拙雅、生动活泼,而“魏书”字体的主要代表,基本上就出自于这些墓碑和墓志上,“魏碑”的称号大概就是这样来的吧……

第三展室的碑就比较杂,形状也各式各样,居然还有束腰的和穿孔的……碑上的东西更是五花八门,从书法到线刻图画都有,时代跨度涵盖了从汉代到宋代的1000多年,真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石碑的发展史……喜欢草书的人可以在这里看到张旭和怀素的狂草,我个人是基本看不懂的,另一种我基本看不懂的字体是篆书……这个展室里我比较喜欢的是方正的汉隶和潇洒的宋徽宗“瘦金体”字……接下去的第四展室也是书画兼备,还有现场拓印的,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米芾等人的字都可以在这个展室找到……另外,在这里还能看到唐代长安的石刻地图,那严谨的城市结构规划,可以让今天的很多建筑设计院都汗颜的……这个展室里还有有趣的“魁星图”和“关帝诗竹”,都是融书于画的“游戏之作”,颇得年轻人的喜欢,围在那两方碑前面的人是特别的多……后面的第五、六、七展室中有很多帝王的作品,想知道历代皇帝书法家教的可以去观摩一下……我个人兴趣不大,因此看的比较匆忙……在匆匆参观了一下石刻艺术展厅后(著名的“昭陵六骏”中残存在中国的四幅就在这里啦),碑林之旅也就此结束了……

出了碑林,沿城墙稍走两三步就可以上城墙了……说起来当天我因为不知道行情,没带学生证,不能购买学生的半价票,因此亏了好多钱,真是心疼得在滴血啊……

城墙就像一个散步的平台,明式的建筑风格跟北京的很多古建筑多有相似,个人兴趣不大,权当散步……城墙内的一线仿古建筑也是明代的风格,灰蒙蒙的一篇,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去租来做生意,我个人倒是更喜欢蹲在地摊上面买东西,因为那样“成本价”会少很多的,嘻嘻……走到了城墙的南城门后,我们下了城墙,40大元花的有点冤枉啊……

不得不提到的是当天的午餐,我们随便在街边的一家看起来算是人气颇高的面馆吃面……我叫的是炸酱面一“小”碗,因为我怕大碗的我吃不完……结果面一上来我就吓到了——这西安的“一小碗”居然上来的是一个比我的脸还大的碗,里面的面条一根就差不多有我半根腰带那么宽!!幸好我叫的是小碗,否则我绝对相信我吃完就会被当场撑死……哎,不过这绝对能把肚子喂得饱饱的“一小碗”面才3元,并且面里的酱也是货真价实的肉酱,而不是厦门的那种不知道加了多少淀粉的酱,实在是太实惠了,哈哈哈……

wenwen 发表于 2007-4-22 11:10:28

永远的长安(六):徜徉历史

如果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话,那么现在我绝对相信“陕西文物甲天下”这句话了……我们是午饭后到达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一踏进那里我就觉得我踏进了一本精装的历史课本:介绍中说这里拥有18件国宝级文物,794件国家一级文物啊……那个下午,我在陕博里至少消耗了5个小时,其中在第一展厅就耗了3个多小时……然而事实证明,即使花上整整半天时间来逛陕西历史博物馆也是远远不够滴,还有太多太多可看好看该看必须看的精品,却根本没时间仔细看全,555555……

陕博的建筑形制是典型的仿唐式,尽管因为建筑时间较早,没有红柱白墙那样鲜明洁净的对比,但是说个“气势恢弘”还是远不为过的呢……这里顺便小小插说一下仿唐建筑的特点吧:第一是飞檐角度小,基本上成锐角,平平展展轻轻盈盈好象要凌空飞起来的,跟闽南民居的风格有点类似……第二是黑色屋瓦,朱红廊柱,白墙或者灰墙,没有金碧辉煌却干净简洁大气……第三是建筑物上没有多余而繁冗的装饰物,不似北京的明清皇家建筑那般豪华的雕梁画栋、砖雕藻井……

陕博的文物,基本上是按照从原始社会到元明清这样一个顺序摆放的,虽然博物馆里面不禁止摄影,但是文明的游客都不会用闪光灯去拍照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导致很多照片拍出来以后模糊不清,非常遗憾……幸亏网上不乏陕博珍品的图片,尽管下载就好了……

进入第一展厅(原始社会-秦),第一件文物就是著名的蓝田猿人头盖骨化石,这也是我们在《中国古代史》课本开篇就认识的东西……对比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大荔人,蓝田人的颅骨明显扁平,眉骨突出(复原像颇类似今天的东南亚人民),这显示出蓝田人的脑量尚不发达,还处在从猿向人过渡的阶段,因此它们制作的石器也非常粗糙,我不太看得出经过人工打制的痕迹呢……接下去到了新石器时代的展柜,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且不说制作精良的石器,就说那些初具美感的陶器和拥有微小针孔的骨针,就足以让人感叹人类文明发展的速度……仰韶文化的“人面鱼纹”盆大约也是每本中国通史书中都会出现的器物了,当真品出现在我的眼前时,我死死盯了它至少2分钟,恨不得把它吃到眼睛里面去,呵呵……

接着走下去,历史进入了青铜时代——商、周(夏朝的遗址陕西没有)……陕西可谓是“青铜器的故乡”,历史上数得着的青铜精品,可以说很大一部分是出于陕西,而近几年在扶风和岐山间的“周原”地区又不断地有青铜器窖藏出土,其中某些青铜器的铭文由于对“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意义重大而被从陕博借到了北京……其实周代青铜器中的“金文”真的很漂亮,虽然我不大看的懂,呵呵……不过就在这里,我非常幸运地碰到了当天在陕博最受欢迎的一个人——80高龄来自西安某大学的一位义务讲解员老先生……这位老先生好像姓赵,他对陕博的文物极为了解,学识也非常渊博,讲解不但有重点还深入浅出的,实在是非常吸引人……不过,对于老先生详尽的解说我只能自己吸收,不能述之详尽了……

在陕博的东展厅里,是“陕西最新考古发现精品站”,那里可是绝对禁止摄影的……在那里展出的是近几年出土的杨家村青铜器窖藏、梁带村两周墓地以及南北朝时期的萨保安迦墓……安迦墓是我在《考古中国》中就已经了解的了,它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反映了南北朝时期迁入中国的中亚粟特商人的生活状况和宗教信仰状况,其中石门楣上的“安迦拜火图”展现的是罕见的祆教宗教仪式……而杨家村和梁带村的文物故事,我在cctv也看过,这次看到实物,我只能感叹:周代果然是青铜的黄金时代,陕西果然是青铜器故乡……

暮色已经渐渐降下,已经接近闭馆的时间了,我虽然然对陕博这个文物的宝库依依不舍却也不得不离开……相信下次到西安,我还会再来这个地方,因为我爱这里珍藏的历史,我更爱那种徜徉于历史的美好感觉……

wenwen 发表于 2007-4-22 11:11:04

永远的长安(七):惊叹奇迹

人都说,兵马俑可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在陕博的时候,也听老教授讲了很多……带着期待,我们在薄雾中出发前往临潼,去看这传说中的“奇迹”……去临潼的高速公路据说是我国比较早的一条,因此现在看来显然是有些狭窄了,行车要加小心……更加夸张的是老百姓居然拎着菜篮蹲在高速护栏里卖石榴,这下我真的知道为什么高速公路上要竖一块“严禁停车购买石榴,违者罚款600元”的警示牌了,呵呵……

兵马俑景区旁边的村子叫做夏和村,据说非常有名,村民们都会说两种以上的外语,就连克林顿到兵马俑参观的时候也曾经进村访问……大概是因为我昨晚一直在家念叨“没有学生证买门票贵了”,所以姐夫这天特地找了自己表弟的小叔,给我们拿了政府招待券,从后门免费进了兵马俑景区,避免了正门拥挤的人群,真是开心啊……

我们在看兵马俑之前,先看了一下环幕电影,内容主要是介绍兵马俑的修造和发现,画面效果还不错……环幕电影馆里几乎全是老外,有些人还是坐着轮椅来的,甚为夸张……之所以现看环幕电影,是为了加强自己对兵马俑的全景概念,以避免看完了却全无收获的情况发生……这里再要声明的是:西安行绝对是场人文之旅,对喜欢历史的人来说那是圣地,如果想看风景或吃东西,那就是两个字:算了……

一号坑是最早被发掘,当年那几个打井的农民挖出俑头的地方就在这里……当我们走进一号坑的时候,我仿佛出现了展厅一眼望不到边的错觉,一个个残缺或完整的兵马俑整齐地排列在前方的俑坑里,震撼油然而生……细细看过每个俑的面容,果然是“千人千面”,各个不同,但传说那些人的容貌都是典型的关中人,跟现在西安的土著还有着几分类似……俑脚下那些整齐的方砖,乃是跟兵马俑同时诞生的秦砖,其坚硬程度决不是现在盖房子的那些豆腐渣转头能比的……在一号坑的后部,是一片待修复的秦俑,身上残缺的部分显示出中空的俑体,却依然不失秦代武士的雄风……也难怪上次那个德国小子会执意跳进坑里扮秦俑,想必他是真的被这些来自于几千年前的士兵感动了噢,可惜不管是我们还是他,都没有资格像克林顿老爷子一家那样下到坑里跟秦俑们亲密接触的哟……如果说一号坑是步兵的话,那么三号坑就是一个战略指挥部,古人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可见决策者的重要性……可惜三号坑被损毁得非常严重,很多残俑已经无法复原,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大概是因为处于国庆假期中,仍然在发掘期中二号坑里并无考古人员在工作……这个坑目前大部分还覆盖着黄土,坍塌的席蓬、烧焦的圆木遗迹赫然在目,其间甚至还有汉代到民国时期的百姓墓穴……据说现在的二号坑发掘非常严格,距离俑体30公分的时候民工就不能再挖掘,改由专家动手,而离俑体10公分的时候就实行专家个人负责制,使用手术刀进行土层剥离……为了保证彩色俑出土的时候,不因为油彩和俑体分离而剥落,就必须要事先用特殊针管将油彩和俑体之间的泥浆置换成粘合剂(目前敦煌壁画也是采用这个方法进行保护),才可以进行黄土剥离……这些高科技手段的大面积应用,实在是在对秦俑进行一场高精度的手术啊……

二号坑还有展出一些98年出土的彩色俑,虽然已经过去了8年,但是俑身上的红、黄等颜色依然鲜明,可见专家们对彩色俑的保护是成功的……彩色秦俑身上的颜色,除了天然出产的红、黄之外,还有自然界本身不存在的紫色,在陕博的时候听老教授说,这些紫色的成分是一种复杂的化学合成物,假如这些合成物在当年的合成方法被确认的话,那么中国化学史将被改写……其实秦的化学水平是很高超的,早在陕西凤翔的“秦宫一号大墓”出土的“黄肠题辏”木料中,即被证实木料中被注入了高纯度的锡,而锡即使在拿破仑时代的西欧也是属于珍贵的金属啊……展出的彩色秦俑的鞋子非常有趣,四方的鞋型、翘起的鞋头,典型就是今天人们常穿的运动鞋的翻版,原来我们的祖先在2000年前就已经发明了运动鞋了呢……

在二号坑展厅里,还展出了很多青铜武器……千年前的青铜剑,至今依然没有铜锈,寒光闪闪;青铜剑出土时被几十公斤重的陶俑压弯了,出土后没过多久竟自动弹回原状……介绍中说这是因为采用了铬盐氧化技术,而德国、美国等是在20世纪初才发明了这些工艺并申请了专利,主要是采用电镀的方式,但是2000年前哪来的电呢?还有青铜箭簇,所有箭头的三个面,其大小误差不超过0.05mm,难道2000年前的标准化就已经达到了如此高的境界吗?秦始皇留给后人的谜团实在是太多了啊……

在三个俑坑侧面的是兵马俑博物馆,里面主要展出的是铜车马……据说铜车马在出土的时候已经碎成3000多片,是多少考古人员费劲周折才将它们复原成如今震惊世界的精美文物……铜车马主体用青铜铸成,但其中不少部件是金银制的,特别是一些直接将金和银分段焊铸连接的部分,就是今天也无法再现这种工艺,真可以说是“不可思议”……铜车马对秦代“车辚辚 马萧萧”的真实再现,不禁令人遐想,传说中还未出土的另外34辆车马会是怎样一个辉煌的样子啊?

也许在以后,随着秦始皇陵周边的发掘不断进行,惊喜还会继续出现……虽然我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能够看到辉煌的秦始皇陵墓的发掘,那将是何等的令人欣喜……但是如果技术还达不到开掘后不会损坏文物的程度的话,我还是宁愿让这个神秘的皇陵继续神秘下去,毕竟,“世界第八大奇观”的名号,也与它的神秘和它的未解之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啊……

wenwen 发表于 2007-4-22 11:11:59

永远的长安(八):华清池绝唱

从兵马俑出来,姐夫的表弟领我们去了一家小叔推荐的店子吃午饭,途中看到菜市场我们还下去买了点菜……店是家好店,但是南北方的饭馆服务风格实在是差别很大,居然连茶水都不给我们上一壶,餐巾纸也是没有的,很不习惯……接下来不习惯的是菜肴,姐夫说陕西菜很多是学四川菜的,的确如此,那些肉菜的料汁全部都是掺着花椒的辣椒油,我看到都怕了,只好专一地去应付那锅没有辣椒的鲜菇煲……在福建生活了这些时间,肠胃已经不习惯吃的太辣,当时真的很怀念狐狸家美味的螃蟹冬瓜汤和兴化卤面啊……随后我们驱车到了华清池门口,因为小叔过硬的人脉关系,进去同样是不需要买门票了,节约了200多块钱,我的内心霎时感觉无比愉悦,嘿嘿……

进了园子才知道,华清池和骊山属于两个不同的单位管辖,要想去骊山(主要是有个“兵谏亭”)还要另外买票……可叹当年唐王朝的行宫,面积萎缩了大半不说,还被各个利益单位蚕食成这样,真是让人无话可说……现在的华清池整体也是一座古典园林的样子,复修的很多建筑物都挂上了唐代行宫的宫殿名,比如“飞霜殿”、“长生殿”,据说在夜间还借着这些建筑物搞了一部大型实景剧《长恨歌》,以再现盛唐风采……

其实华清池的出名,很多程度上就是源自这部《长恨歌》……一段帝王家的感情,在香山居士的手中就变成了“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绝唱,而李三郎和杨玉环的悲剧,也因为这首诗歌而变得让人无限同情……的确,他们只是想好好地经营自己的爱情罢了,这对于任何一对沉浸在爱河中的夫妻来说都不是过分的要求,但是帝王家的爱情又总是免不了因为政治的阴影而变得错综复杂,一个不小心还要背上“亡国”的骂名,为千夫所指……实在不知道为什么古代的史官们总喜欢把一些男人做错的事情归罪于女人,“红颜祸水”似乎成了亘古不变的真理,其实女人又有什么错呢,只是男人们没有勇气承担责任,便推卸给女人而已……“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然而男女之间的海誓山盟却那么脆弱,马嵬驿的哗变让男人羞耻——身为皇帝居然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不能保护——曾经的盟誓就此灰飞烟灭,“莺儿燕子俱黄土”,令人唏嘘……历史上三郎是如何为自己的无能痛悔的,我们无从而知,幸得香山居士为这个故事添加了一个美丽的结尾:有情人终得在天界再续前缘,正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在唐代御汤遗址中,李三郎的莲花汤和杨玉环的海棠汤并排修建在南面……海棠汤的朴素与人们的想象差别很大,体积也很小,不知道贵妃入浴的时候水会不会溢出来……不过据说浴池中铺砌的都是具有保健作用的蓝田墨玉原石,看来这份爱情的礼物还真是如爱情的真谛那样:质朴的未必不是最好的……在两个汤的背面,是太宗皇帝的“星辰汤”,光听这个名字就很有气魄了,不过这个名字的由来应该是因为它原来是个露天浴池,太宗皇帝躺在里面可以直接看到天上的星星(头上会不会还顶着一块白毛巾)……所有御汤的水都是循环的,“星辰汤”也不例外,流过太宗皇帝身体的“圣”水会直接流到东边的“尚食汤”,就是宫人们洗澡的地方,让大家都沾点“圣气”,呵呵……说到这里,又想“鸡婆”一句了,“尚食”可是地道的中国官名,至于韩剧《大长今》里也有这样的官名,那都是从中国学过去的,绝对不是韩国人原创的……

御汤遗址的东面就是蒋介石他老人家的行辕“五间厅”,也正是当年西安事变的时候他倒霉被抓的地方……不过我这位本家前辈的脚力还是很好的,因为等到张杨的部下追到他的时候,他已经跑到骊山上面的一块石头后面躲起来了,这个地方后来盖了一间“捉蒋亭”以示纪念,后来又因为两岸和解而改名为“兵谏亭”……不过这个亭子现在属于骊山森林公园的管辖,跟华清池不是一家,因此要过去还要再买一份门票,就算了吧……

值得一提的是,华清池里面有很多高级WC,取名“御净轩”,盖的那么漂亮啊,从外观上怎么都想象不到是WC的……呵呵,实在是很有趣……

当天游览到此就结束了,离开临潼之前,小叔还特别拿了一箱临潼特产——石榴送给我们……那石榴又大又漂亮,汁水丰富清甜,真是让人喜欢,我后来背了6个回厦门的呢……

wenwen 发表于 2007-4-22 11:13:06

永远的长安(九):守望半坡

这一天是中秋节,有一顿相当值得期待的晚餐,主厨是老爸……不过白天里,自然还是要抓紧时间去游览,因为明天就要告别西安了,嘿嘿……

半坡博物馆本来是不在这次旅游的行程之内的,但是前一天去临潼的时候,高速公路上一块“半坡遗址”的路牌引起了我们的兴趣:既然更古老的蓝田猿人遗址不能去了,那么半坡遗址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过半坡博物馆离市区比较远,从表姐家打车过去用了将近半个小时,花了45块钱……在车上跟司机闲聊,司机说以前拉客人去半坡博物馆,人家逛了15分钟就出来了,还一个劲儿地抱怨说无聊;我说我如果觉得无聊,就不会一大早打车跑到这么远的地方来了,呵呵……的确,对于我们这一家喜欢历史的人来说,像半坡博物馆这样的古老遗址就是一个圣地,那里记载着我们祖先的文明,是怎么都看不够的……

到了半坡博物馆门口,果然是人丁稀少,与前几日在兵马俑、乾陵等地看到的人流如织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的确,这里不是各旅游团的必到之处,会到这里来的人,要么是对历史极有兴趣的,要么是误打误撞过来的,对后一种人我深表同情……半坡遗址的门票是20元,学生票10元,非常便宜;进门后左边的办公室还提供讲解员服务和讲解机出租,租一台讲解机押金200,租金10元,在馆内使用时间不限,我当然是租了的……

在博物馆的大路正中,有一个水池,水池的假山上面有一尊雕塑:一位面容清秀的女子半蹲着身子,面带微笑,用双手倾斜着一只尖底瓶,正仪态娴雅地从尖底瓶里往外倒水……这尊并不起眼的雕塑,我很小的时候就在《文化五千年》的书中读到过,她的名字叫做“半坡姑娘”……众所周知,半坡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是由女子占主导地位的母系氏族时代,而“半坡姑娘”就是这一时期先民们形象的经典代表……

水池后方宏大的体育馆式的建筑物就是“遗址大厅”,大门上的“半坡遗址”四个字出自郭沫若之手,其中“址”字还写成错别字……一进大门,迎面而来的是一幅黄土色的浮雕,上面赫然一行大字——这里保存着一座6000多年前的村落遗址……我的心怦然一震,这是一次和6000多年前的祖先们的亲密接触,或许祖先们的灵魂仍然在这里沉睡、游走,甚至看着我们……

其实半坡的祖先们是很聪明的,他们为自己选择了一块上佳的居住地:这里属于浐河台地,东依著名的白鹿原,水土丰美,适宜种植及渔猎……有了这样的条件,半坡的祖先们才能在此繁衍生息,创造属于自己的文明……整个村落遗址外围是一圈很深的壕沟——大围沟,它就好像西安城墙外的护城河一样,严密地守卫着先民们的居住地……村落中有居住区、墓葬区、地窖等不同功用的区域,整体构造已经颇为类似今天的农村了呢……居住区的房屋大多为半地穴式的房屋,地面用火烧过,以保持干燥;屋里面有灶,有火塘,甚至也有简易的土炕……这样的房屋式样在以后的6000多年里依然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的许多地方,就好像祖先的智慧从来不曾离我们远去一般……由于半坡先民长期居住在此处,因此居住区中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三层房屋基址重叠的情况,非常罕见……在墓葬区,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小孩儿的瓮棺葬:小孩儿死后,大人先在房屋附近地上挖个坑,把小孩儿的尸体放个大陶瓮或罐里,盖上陶钵或陶盆,并在当中凿个洞,解说里说这是因为父母舍不得孩子们离去,希望孩子的魂魄能很容易就回到家里看看……

遗址大厅后部还有一个先民的陶窑遗址,这是村落里的制陶区……半坡人制陶的方式跟后人不太一样,他们是用绳子一圈一圈地累成器物的形状后再那去烧制的,因为陶窑密封性不好,因此烧出来的陶土中的铁制成分被氧化成了红色,这就是著名的半坡彩陶……闻名遐尔的人面鱼纹盆就是半坡陶制品的代表,其实,人面鱼纹的图案在半坡的很多器物上都出现了,也许在那个时代,鱼是先民们主要的食物之一,因此也具有了非常重要地位……陕西出了很多陶器,但是却不曾出产著名的瓷器,这个问题我在参观陕博的时候就发现了,跟老爸讨论了一下,大约是因为陕西并不出产制作陶器高岭土,因此只能制作精美的陶器,而无法制作更加细腻的瓷器吧……在半坡的很多陶器碎片上,还刻着神秘的符号,好像是一种文字却又无法解读,假如有一天有人能够解读出这些符号,确认它们是一种文字的话,那么甲骨文恐怕就要让出“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的头衔了呢……

在半坡遗址博物馆,还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好像在我们身边仍然能够见到的东西……半坡的陶埙,是我们祖先最古老的乐曲,尽管只有两个孔,却已经能吹奏出五个音了;现在,经过改进的陶埙已经作为一种古老的民族乐曲蜚声海外,而它的“前辈”正静静地躺在半坡博物馆中,接受着众人惊异的目光……两枚骨制的鱼钩,跟现在的鱼钩已经完全没有什么两样了……那陶器底部不同的席纹,标志着我们现在睡的席子的编制方法,早在6000多年前就已经被熟练地掌握了……更不用说那最早的蒸锅,最早的茶壶,以及装饰用的挂坠、发簪等等,一件件仿佛都能在我们的身边找到它们的影子……最后是这两枚骨针,磨制得如此精细的骨针,不知道曾经被哪位贤惠的半坡姑娘捏在手里,细细密密地缝制着衣服,也许是为劳作的丈夫,也许是为熟睡的孩子……

参观完整个半坡博物馆,我花了将近2个小时,这座承载着6000年前祖先灵魂的博物馆,因为游人稀少而显得那么宁静……回头看看那尊“半坡姑娘”的雕塑,我总想着,勤劳的“半坡姑娘”作为母系社会的代表,也许更应该被我们尊为“中国母亲”的,不是么?

wenwen 发表于 2007-4-22 11:14:08

永远的长安(十):雁塔风流

离开了半坡博物馆,我们乘车赶往大雁塔……

现在的大雁塔(大慈恩寺)外围修建了四个占地面积巨大的广场,气势非常恢弘,我们下车的地点便在北广场附近……因为已经是中午时分,因此下车后照例要先填一下肚子,就在连锁的“岐山永丰面”馆里吃了一碗5元钱的岐山臊子面,酸溜溜的汤水还蛮开胃的……吃过午饭后,过马路到达北广场,眼前一片崭新的仿唐建筑,连路灯的灯柱都别出心裁地装饰上了唐诗,颇有文化底蕴……在这片商用的仿唐建筑中,我不但看到了广西风味的“桂林粥”餐馆,还看到了一间可以说是中国最漂亮的肯德基餐厅,呵呵……

大雁塔坐落在大慈恩寺里面,与它们关系最深的一个人,就是著名的玄奘法师——唐僧……事实上这整座庙、整个塔,原本上都是为他建的,因此里里外外到处都可以看到他老人家的光辉形象,南广场大门处这一座,算是最标志性的了……事实上,当年唐僧他老人家出国学习也算是一场偷渡:他在出国申请被朝廷驳回后,仍然坚持偷越国境,在到达于阗之后才给太宗皇帝写信上表,请求宽恕他“冒越宪章,私往天竺”的罪……这个“偷渡”在唐朝算是什么样的罪呢?我们上个学期的《中国法制史》课中提到了6条自首后仍不能减免刑罚的罪,偷渡就是其中之一,是要“徒一年”(也就是现在的有期徒刑一年)的……幸亏太宗皇帝思想开明,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只是在他回国以后略加“呵斥”了一番而已,末了还拨款为他修建这寺和塔,作为他工作和生活的场所,以表彰他的功绩……

大雁塔应该算是是西安的城徽了,就像桂林的城徽是象鼻山那样……不过最早的大雁塔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因为唐僧带回的建筑图纸是印度人画的,因此建起来的塔也完全一座印度风格的浮屠,仅有五层……后来经过无数次的翻修,塔的层数也在不断变化,甚至在女皇武则天时期还变成了一座偶数层的塔(传统中国塔的层数均为奇数)……现在我们看到的七层大雁塔,基本上是明代维修加固后的样子,明朝人翻修前朝的建筑物时,很喜欢在原来的基本造型上进行包砖,西安的城墙是如此,大雁塔也是如此……大雁塔的名字,也是从梵语音译成“唐言”的,这件事情被唐僧他老人家写成了《雁塔》一文,现在只要爬到大雁塔顶层,就可以读到这篇相当晦涩难懂的文字(看来他老人家的文字功底远非我等愚钝之人所能领悟也)……

穿过大雄宝殿等两进佛殿,就到了大雁塔脚下,这里也有很多人在对宝塔顶礼膜拜……登大雁塔是要再买一次票的,很多人也是因此放弃了登塔的计划,哎,唐僧他老人家当年这哪里是建佛塔么,分明建的是摇钱树啊,幸亏他们还对拿着学生证的人手下留了点情……塔门左右是两块锁在铁门里的石碑,碑文的作者是李世民和他的儿子李治,而书写者则是初唐时期大名鼎鼎的书法家褚遂良……塔门很小,基本上只能容一个人通过,身高体胖的人进出要加小心;门楣上还有线刻的图画,看起来应该很有年头了,传说是唐代阎立本的手笔……进了塔门后,通道两旁的墙体里嵌着的都是一些密密麻麻刻着中科举人姓名的明代石碑,这也是跟大雁塔有关的一件“文人风流事”:雁塔题名……据说唐代的新科才子们在吃完了曲江池的皇家赐宴后,都会结伴到大雁塔来爬楼,并在墙上题诗留念……这风气对后人影响甚大,以至到了明清时期,中了八股乡试的举人们仍然会慕名去大雁塔题诗留名,模仿古人,但却再无盛唐才子们的俊逸洒脱可寻了……唐朝的科举制度比较开放,考试的科目也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等十几种,考试时间不同,学子们可以选择性地考其中的一种或者几种,像《绣襦记》中的郑元和就是在考完进士科以后又去考了明经科,结果在明经科中高中而被授予官职……唐代开放的风气和宽容的社会环境,使文人的产生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各种优秀的作品如繁花盛开般地出现,真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文采风流的日子……

塔内上楼的木制楼梯比较窄,层级又比较高,上楼容易下楼可是有点腿抖的……当然,在塔内我们也能处处看到唐僧他老人家的身影,以及他从印度带回的佛祖脚印……

登上七层宝塔后,迎着塔顶的穿堂风,隔着铁网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俯瞰,四条大路以大雁塔为圆心放射性地延伸出去,真是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据顶楼的工作人员介绍,在唐朝时期,向四个方向眺望可以看到四组重要的建筑物:东面有小雁塔,向南的大道则通往终南山,西边有秀丽的曲江池,北方则是天子的所在——大明宫含元殿,当然现在也有陕西历史博物馆……如此宝地,真是可惜了唐代没有照相机,不然那些登塔留名的进士们在题字之后必定还会在此合影留念的,呵呵……现在登塔的人们则喜欢向着四个方向祈祷平安幸福,顺便扔几块钱在铁网隔出的 窗缝里,就连到此一游日本人也不例外……

下了大雁塔,在大慈恩寺的行程就基本结束了,我们最后还在寺里的小卖部消费了一些冰淇淋,呵呵……接下来就该向西面不远处的大唐芙蓉园进发了,因为路途很近,只要步行5分钟左右便可以到达……路上经过一个“唐华宾馆”,一色的仿唐建筑,气派不凡,看来为了保持建筑物景观的一致性,大雁塔周围的房子不单不能盖高,连建筑风格也要向唐代靠拢呢,嘿嘿……

为人民服务 发表于 2007-4-22 16:29:40

我去年去西安了,没有仔细的认真的转,只是随便看了一下~~~~
LZ的真是够详细啊~~


LZ是转的?还是自己写的啊~~

宝宝乖 发表于 2007-4-22 17:00:30

想家了

下次再去西安记得找我

:)

Jarvis 发表于 2007-4-22 17:03:03

学姐是西安的啊...那可好了..HOHO

wenwen 发表于 2007-4-22 19:07:31

:) :) :) 当然是本人原创的!版权在本人的博客里面!版主快点送我一个精华!

吼吼,我喜欢西安,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再去……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永远的长安——国庆西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