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2008 发表于 2007-12-28 10:17:56

雁门关一战真相分析  

《天龙八部》中的雁门关大战是全书最重要的情节之一,也引发出之后的一系列事件,如萧峰任丐帮帮主又被逐出丐帮,慕容博之装死,阿朱之死等。但是对此战向来也存有一些疑问,有些人甚至认为作者在这里有很大的BUG。
主要的问题有三个:  
1. 慕容博通报假军情,想挑起汉辽高手厮杀,从中渔利,为何最后却没有半点效果?自己还被迫装死?  
2. 慕容博究竟死于何时,如果死于雁门关大战后不久,那么慕容复的年纪不会比乔峰小,甚至应该大很多,因为慕容复是亲自给父亲下葬的。而这又显然和书中所说的矛盾。  
3. 马夫人诬陷段正淳是带头大哥,但是段正淳当时最多不过十八九岁,怎么可能担当此大任?这个拙劣的谎言如何能够骗倒萧峰?  
我认为这三个疑问在书中都可以找到满意的解答,并没有任何漏洞。  
先说第一个问题:萧远山对雁门关二十一个高手都是秒杀的优势。这一点慕容博肯定知道,所以才会让中原豪杰去送死。但是他的计划出了很大的偏差。偏差在哪里呢?我们看书中的原文:    
1.“三十年前,中原豪杰接到讯息,说契丹国有大批武士要来偷袭少林寺,想将寺中秘藏数百年的武功图谱,一举夺去。”     解读:根据消息,契丹国出动的是大批武士,不是大批武林高手。契丹的武功比汉人低了不知道多少,否则何必还要去偷少林的武学?这些精锐武士,战斗力最多也是第二流的,无法和中原一流高手争锋。他们有可能取胜,关键在“偷袭”二字上,如果正大光明地来打,不会是中原武林的对手。    
2.“我们以事在紧急,不及详加计议,听说这些契丹武士要道经雁门,一面派人通知少林寺严加戒备,各人立即兼程赶去,要在雁门关外迎击,纵不能尽数将之歼灭,也要令他们的奸谋难以得逞。”     解读:消息是从慕容博那里传来的,慕容博通知了中原豪杰契丹武士进犯的时间,路线,这个消息肯定来源不清,破绽不少,所以慕容博故意在事前没几天才通知,让大家没有“详加计议”,仔细思考其中问题的时间,就急忙赶往雁门关。但是中原的一流高手也都是通知到了的。慕容博的目的,就在于让中原高手去和萧远山拼个你死我活,最好全部死光,这样的话,在中原武林就会造成很大的权力真空,而武功中原第一的慕容博,便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武林领袖。    
3.“当时大伙儿分成数起,赶赴雁门关。我和这位仁兄(智光指赵钱孙),都是在第一批。我们这批共是二十一人,带头的大哥年纪并不大,比我还小着好几岁,可是他武功卓绝,在武林中又地位尊崇,因此大伙推他带头,一齐奉他的号令行事。这批人中丐帮汪帮主,万胜刀王维义王老英雄,地绝剑黄山鹤云道长,都是当时武林中第一流的高手。那时老衲尚未出家,混迹于群雄之间,其实万分配不上,只不过报国杀敌,不敢后人,有一分力,就出一分力罢了。这位仁兄,当时的武功就比老衲高得多,现今更加不必说了。”     解读:现在我们看明白问题主要出在哪里了:“当时大伙儿分成数起,赶赴雁门关。”所谓数起,至少是三批以上。假定一共五批,那就是一百多人,而第一批只有二十一个人。好汉不敌人多,聚贤庄一战,萧峰在群雄围殴之下,也几乎丧命。如果雁门关一百多人一齐上,那么结果肯定完全不同。死的人肯定要多好几倍,而萧远山也可能死于群雄围歼之下。但问题是,赴援的中原高手分成了好几批,萧远山只和第一批人交过手。就算把第一批人全部杀光了,对中原武林的实力也没有不可弥补的损害。这显然是慕容博始料未及的。  再看这一批人的组成中,“这批人中丐帮汪帮主,万胜刀王维义王老英雄,地绝剑黄山鹤云道长,都是当时武林中第一流的高手。”换句话说,就是其他的都不是一流高手。加上带头大哥玄慈,真正的一流高手不过四五个人。其他什么“铁塔方大雄”,什么“江西杜氏三雄”,显然都只是二三流的角色。连智光和尚也承认自己武功不高,是来凑数的。是不是其他就没有一流高手了呢?不是,只是在别的批次里。而其中武功最高的两人,玄慈和汪剑通,又都安然无恙地回到中原。可见这一战虽然惊心动魄,但实际上对中原武林的损耗非常小。    那么中原高手为什么不如慕容博所希望的那样一起去雁门关拦截,而要分成好几批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轻敌。如上文分析的,契丹武士人数虽多,但武功不会太高,一般情况下,有四五个一流高手,带着十几个二流高手,已经完全可以应付了,谁知道会碰上萧远山这样的煞星?  
另一个原因更加微妙:就是要抢功劳。在天龙时代,宋辽纷争,武林高手之所以为人敬仰,往往就是因为杀敌立功。如丐帮几个长老之所以得居大位,都是因为对辽,西夏作战有功的原因。后来游坦之上少林挑战,要当武林盟主,主要的借口也是为了抵御大辽,西夏的入侵。这次拦截敌人,虽然是一场重大的战役,但我在暗,敌在明,我武功高,敌武功弱,我方已经占了七八分赢面,可以说非常轻松就能立下一场大功,大家自然都想抢头功,形成了很微妙的局面。哪些人能立下这场功劳,可以说就有了主宰日后武林的机会。当时武林中的两大领袖:汪剑通和玄慈当然是要打头阵,但同时也要排挤其他一些实力相当的高手,并提携拥戴自己的小弟。最名正言顺的借口,莫过于实行为了稳妥起见,分成数批前赴雁门关的战略。  按照玄慈等的设想,此战获胜后,随即返回少林,当时少林寺已经聚集了一大批前来应援的武林高手,形成了事实上的一次武林大会,而玄慈,汪剑通等寥寥几人立有殊勋,很容易就会被群雄拥戴,荣任武林盟主,号令群雄,莫敢不从了。反过来,如果说大家一起上,都有功劳,那等于是人人都没有功劳,玄慈等要号令武林,就难以令人完全信服。  而按照慕容博的计划,他此时的武功已经是中原第一,除了萧远山之外没有敌手。之所以在武林中号召力不强,主要是他个人的威望仍然有限,还压不住少林,丐帮等历史悠久的门派帮会。按他的设想,玄慈,汪剑通等高手全部在雁门关毙命之后,中原武林群龙无首,他就可以在少林寺大会上现身,以为玄慈等报仇为旗号,凭借绝世武功压倒群雄,成为武林盟主,然后率中原群雄与辽国争锋,从而掀起真正的大波澜。可惜,由于第一中原武林实力损耗很小,第二,玄慈等意外平安归来,他的计划也就无法实施了。这样看来,慕容博的计划本身并没有差错,只是因为玄慈等争权夺利的私心反而导致了出人意料的结果,保全了中原武林。    
第二,再谈慕容博装死一事,许多读者会以为慕容博是雁门关一战后不久就装死的,实际上不然,书中的讲法十分微妙:    玄慈道:“慕容老施主,我和你多年交好,素来敬重你的为人。那日你向我告知此事,老衲自是深信不疑。其后误杀了好人,老衲可再也见你不到了。后来听到你因病去世了,老衲好生痛悼,一直只道你当时和老衲一般,也是误信人言,酿成无意的错失,心中内疚,以致英年早逝,哪知道……唉!”     “其后误杀了好人,老衲可再也见你不到了。”说明慕容博当时躲了起来,并不是已经死了。“后来听到你因病去世了”是后来的事,可能是十年八年之后甚至更晚。玄慈和慕容博一度交好,但雁门关一战后慕容博便无影无踪。玄慈不一定能看出是慕容博捣鬼,多半会认为慕容博是“误信人言,酿成无意的错失”,不好意思再和自己见面。他误信慕容博之言,此事对他自己也很丢脸,当然不愿意再提起,所以也不会仔细查找慕容博的下落,过了十来年听说慕容博死了,大概只有如释重负的感觉。顺便说说,玄慈这个人非常虚伪,从他对叶二娘的态度上就看得出来,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高僧大德。赵钱孙,单正,智光等为了保护他一一送命,他也不站出来说话,又怎会下力气去找慕容博的下落?虽然说找到慕容博有助于撇清他自己的关系,但是他觉得慕容博也可能只是“误信人言”,和他自己没什么区别。玄慈曾经派玄悲去姑苏问慕容博误传消息的事情,看来也没有问出什么破绽,至少玄慈当时毫无疑心。即使有疑心,慕容博和玄慈也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玄慈不敢把事情抖出来。  玄慈最后吐露真相,是在少室山上,被萧远山揭发出自己与叶二娘的丑事,知道自己已经身败名裂,才想赶快拉慕容博下水。否则,他本应该一知道慕容博没有死,就上前兴师问罪的。这更可见慕容博毫无必要为了玄慈追究责任而装死。  慕容博显然是在慕容复已经有相当年龄后再装死的。至于他为什么要装死,书中并没有明说原因,只是描写了慕容复的想法,这是做不得准的。我认为慕容世家要兴复燕国,必然要进行很多秘密的联络造反活动,而慕容博已经名头很大,再做这些勾当未免不太方便,又没有信任的人可以代劳。所以不如装死,由慕容复在江湖上抛头露面,行侠仗义,再由慕容博在暗中杀人作恶,为儿子保驾护航,是很好的办法。    
最后说康敏诬陷段正淳是带头大哥的问题。这是不是一个很笨的计策呢?不然,首先智光已经说了,“带头的大哥年纪并不大,比我还小着好几岁。”虽然三十年前,段正淳未必有二十岁,似乎也太小了。但是萧峰之前没有见过段正淳,当然无从判断他的年纪,即使是见过之后,如非深交,也不容易知道对方确切年纪。武林中人驻颜有术的很多。岳不群快六十岁了,看起来不也只有四十多么?  再说武功问题,段正淳的武功虽然远不如萧峰,但是也算是江湖上的一流高手。何况康敏为了圆谎,更说得明白:“听说这位段王爷那时年纪虽轻,但武功高强,为人又极仁义。他在大理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使钱财有如粪土,不用别人开囗,几千几百两银子随手便送给朋友。你想中原武人不由他来带头,却又有谁?”这个说法合情合理。段正淳武功未必能力压群雄,但是潇洒多金,有的是钱,这可比武功好更难得可贵,加上地位尊崇,完全有能力成为一群中原豪杰的领袖。韦小宝不就是靠有钱,让一大群武林高手围着他团团转么?所以说康敏称段正淳为带头大哥,并没有明显的破绽。而康敏不知道的是,萧峰和段誉有过较量,更加深信段正淳武功卓绝,足以杀死玄苦等高手:“段誉明明不会武功,内功便已如此了得,那大对头段正淳是大理段氏的首脑之一,比之段誉,想必更加厉害十倍,这父母大仇,如何能报?”   
按康敏的想法,萧峰认定了段正淳是带头大哥,见面一言不合就立即动手,几掌过去段正淳就没命了。等到萧峰察觉段正淳武功远较设想中为低,已经太晚了。问题是萧峰见到段正淳后,并没有立即出手,而是好整以暇地看了他和段延庆的一场大战。即使这样也没有察觉段正淳的武功不可能轻易杀死那么一流高手,这未免是他的一个大疏忽。但是唯独有这个疏忽,才更加合理:从萧峰的角度看,他一直以为段正淳的武功远比段誉为高,所以深以为忧。一旦发现段正淳武功远不如自己,当然大喜过望,觉得终于可以报仇了,而报仇之后,就可以和阿朱去过快活的日子。这种压力陡然消失和复仇心理暴涨之下,造成了萧峰思维上暂时的盲点:他巴不得相信段正淳就是凶手,让他好迅速了解心愿。所以连这么明显的破绽也没有觉察,加上他不愿意明言,造成了问答上的误会,更让他无暇细思段正淳武功高低上的破绽,就贸然提出青石桥之约,从而酿成了他人生的重大悲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雁门关一战真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