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失的精神【引文转】
在看了这篇文章以后,不是什么感慨万千,不是什么诟骂不止。竟只是一串的标点符号能代表的心情。这是悲哀还是不幸,或许我们能争取到的是实用性,而非真正的一种学问和知识。试想多年以后在问及这个问题时,一种愧对感还是一种满足感?我们被这个社会逼迫得只能学习技能而非知识,是幸运还是这个社会的无奈。也许精神也在丢,技能也在丢,不建立在一种精神程度上技能,又如何能深思呢,这或许就像一个生活习惯,该怎么着就怎么着,完全没有想的必要,那种由身体带动的动作或许正式这种范畴。不行于思,行于形而已!在做培训的时候,讲师经常讲到了实现人生的价值问题,或许只能说一人生的物质价值!这是一种被动的,无可奈何的思考,社会需要实用性人才,你,我都迫于这种压力,去争取生存的权利。在这种社会境况下,你一旦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最终也脱离不了功力与世俗。也许一开始你或许是“传说”中的有思想的抱负青年!然后社会的腐蚀力往往比催化剂更厉害。
一个新生很紧迫于开学时的准备,突然想到几年前自己无非也是这样。然而几年过后,从嘴里蹦出来的话只是:这只是一个不同于你家乡的地方,没有什么不一样。这就是一个技能驿站!如果你意境够高,或许你能看成世外桃源,油然于我,思于我。否者这只是一个中转站!而非一个终点站或者一个起始站!
我不善言表,或许看过这篇文章以后能说明的东西更多!或许你也什么都看不出来!
转自www.qq.com腾讯
逝去的大学精神
大学的目的不是培养有用的人,而是培养完整的人
一般人对于大学的指责是大学教育与现实脱钩,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似乎大学的成功就在于培养适合社会各类岗位需要的人才。这种看法由来已久且根深蒂固。实际上,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借鉴苏联模式的中国大学就一直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己任。1952年开始的大规模院系调整,甚至将很多综合性大学改为理工科大学。
去年5月,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的演讲中,引用了黑格尔的话:“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这句话成为2007年令人回味最多的话语之一。其中的原因,也许是中国缺乏“仰望星空”的人,即使在大学——这个本应出现仰望星空的人的地方。
中国的大学关心的是“脚下的事”,校长关心学校的升级、能争取到的拨款,教师关心职称、关心住房,学生关心的则是未来的就业。三年前上海交大一位叫晏才宏的教师死于肺癌,终年57岁,这位备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至死只是位讲师,因为没有论文。他固执地认为,发表论文必须在某个领域有突破性的创见才拿得出手。不关心“脚下的事”,只好靠边站。
大学曾被视为精神的净土,但后来人们发现大学并非象牙塔。在大学里,学问只是追求名利的另一种工具,学问本身并非目的。
两千多年前,柏拉图说,高等教育学习的目的不在实用;两百多年前,现代大学之父、德国教育家洪堡说,科学的目的不在于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但是现在,对于我们当代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种观点实在费解。没有用,要它做什么呢?我们不仅要学习“有用”的知识,连自己也要成为“有用”的人。
对这种“有用”论予以无情贬斥的是华科技大学的姚国华教授,“中国今天所有的大学都不能算大学,因为根本就没有真正的大学理念??中国的大学彻底变成打工仔培训机构,打工仔岗前培训机构”。打工仔就是“有用”的,“有用”的通常是工具。
中国现代大学的缔造者蔡元培说,教育“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近一个世纪以前,中国的现代大学才刚刚建立,但那时大学呈现的面貌却非今日可比。顾颉刚回忆北大说:“那时北大不但聘请左派和激进派人士李大钊、陈独秀当教授,请西服革履的章士钊、胡适当教授,还聘请穿马褂、拖着一条长辫的复辟派人物辜鸿铭来教英国文学,甚至连赞助袁世凯称帝的筹安会发起人之一的刘师培,也登上了北大教坛。”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后来者没有能真正实践的。因为如果是要培养工具,那么只需要把那些“有用”且“正确”的思想灌输给学生就可以了。“大学不是职业介绍所”,在洪堡和深受洪堡思想影响的蔡元培这样的教育家眼里,大学甚至不是满足任何一种实际需要的机构,而是个“纯粹”的地方,是探求科学及自我完善的地方。在洪堡看来,科学几乎等同于哲学,无关乎实用。
这种理想主义的大学思想几乎难以实行,但这种理念却影响深远,正是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开启了现代大学之路。黑格尔、爱因斯坦、叔本华、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这些著名人物都与柏林大学联系在一起,他们的思想至今仍在对人类产生影响。
为了保证学术的真正自由,教育家们努力使大学超脱于各种利益——独立于国家的一切组织,独立于政党,独立于宗教,甚至不受任何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五四时期,蔡元培就反对学生沉溺于政治运动。
我们的现代大学虽然建立于国家民族的动荡时期,但是甫一出世就开创了绚烂局面。遗憾的是,今天的大学却在失去它应有的活泼和纯粹。2005年北大哲学系教授韩水法在《世上已无蔡元培》中感叹:“无论想做而做不成蔡元培的,想寻而觅不得蔡元培的,或者简单地想以蔡元培为论事的,都面对着一个不乏讽刺意味的事实:时至今日,就中国大学(内地范围)的改革和发展来说,蔡元培依然是一座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峰。世上已无蔡元培!”
中国今天的大学不仅与权力纠结在一起,还深深地被社会无限膨胀的物欲所侵扰,“民族的灵魂”甚至比其他的社会组织还要功利和世俗。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腾讯近期的两个话题《清华校长应该多谢黑客》《北大历史系会不会以王益为耻》 值得深思····· 看完了。我们都需要小蔡!!!
我们的思想需要自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