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七号:抚摸心灵的爱情和音乐
《海角七号》是台湾一部充满浓郁本土文化气息的电影,影片用动人的音乐串接起一个关于爱和追求的故事。说实话,如果不是冲着《海角七号》日异飚高的口碑,我是难以坚持看很长时间的,因为影片开始部分线索的铺设似乎冗繁破碎,加上一些本土特色的语言和生活习惯以至于我很长时间都理不出个头绪来,随着剧情的惭惭清晰我也慢慢品出了影片带来的温暖和感动,心酸动人的爱情和那些为了生活和艺术永不言弃的乡亲,他们所传达出的一种执著向上的精神让我动容。
关于影片的制作班底,我以前无从听闻,唯一有点印象的就是范逸臣,之前只知道他好像是个唱歌的。我一直认为,台湾的文艺影片一直是走在大陆和港台三地前列的,台湾地区所被人熟知的影片往往也都是一些温情的文艺片,像《搭错车》、《妈妈再爱我一次》、《蓝色大门》、《夏天的尾巴》、《沉睡的青春》、《练习曲》等作品,他们的作品总是贯穿着一种淡淡的忧伤,特别是对感情的描写尤为细腻,而且总是能把本土的文化气息恰如其分的融入影片,非常安静也非常有艺术性,对人性的刻画要深刻的多。其实包括台湾文学和音乐,同电影似乎都是一脉相承,都会有一种淡雅恬静的情感贯穿始终,文学如余光中、李敖、三毛、琼瑶、龙应台、席慕容等,音乐如罗大佑、蔡琴、童安格、苏芮、费玉清、齐秦等,对艺术的追求都非常清澈宁静。
《海角七号》一开始给我的感觉好像是韩国影片,当地的居民和恒春的景色都像极了韩国影片中的场景。影片围绕二条主线和一条辅线展开,一条是日藉男教师和台湾姑娘友子,六十年前光复台湾日本撤离时,一份始终没有说出口的爱情随着轮船飘到了大洋彼岸,从此留下了一段令人心酸的缺憾。另一条是台湾青年阿嘉和日本姑娘友子,这两个生活在当下的年轻人敢爱敢恨,为了爱敢于抛弃一切,就像影片中阿嘉说的:要么留下要么我去,在他们眼里只要有爱,是没有国界和距离之分的。两段纯真一致的爱情最终走向两极让我们看到了属于那个年代的无奈,以及特殊历史背景下留下的残酷,当我看到阿嘉静静地把信放在老友子身边时,一种莫名的酸楚涌上心头,七封信交待了全部的爱也让友子付出了一生的等待。
而作为辅线描写的则是恒春人民对艺术对生活对爱情的追求,弹月琴的茂伯对艺术的执着,水蛙对老板娘的暗恋,代表主席对阿嘉母亲的爱,马拉桑勤奋的推销,以及劳马对爱人的忠诚等等,这些辅线出色的陪衬可以说为电影的成功都有不可磨灭的功劳,影片也正是通过他们体现了台湾的本土文化,像茂伯的固执追求和代表主席说的恒春这么好的地方为什么自己人发现不了呢等等这些台词,我们都可以看出导演在为本土文化的复兴所做的努力,影片的最后部分也告诉我们,正是恒春人民的不懈努力才使自己真正找到了快乐,让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影片也告诉我们,人只要有梦想有追求,勤奋的去努力争取,那么终有实现的一天。
影片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七封情信和伴随始终的音乐。七封情信文字优美感人心扉,尤其在原声音乐伴奏下更美,我们完全可以闭上眼睛在自己的意念中去模仿那种情景:美丽的姑娘站在码头,翘首望着远去的船只,想着自己的爱人就要远去,而躺在船闸的青年看着心爱的姑娘却不忍心说声再见,该是多么的伤感啊。影片中的音乐《野玫瑰》和《国境之南》也都是台湾流传甚广的本土音乐,当我们看到阿嘉和他的乐队还有茂伯在台上演奏这两首歌时,想信看过的观众都会激动不已,为恒春人民不懈的追求和两代人历尽沧桑的爱情。
应该说,《海角七号》的剧本是很成功的,想信编剧是下了相当功夫的,一些貌似不相干但又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故事总是能巧妙的走到一起,目标一致的衬托出了影片的精神。个人认为,影片的配角要比主角出色,像水蛙、茂伯、马拉桑、代表主席、大大等这些占据戏份不多的配角都相当出彩,可以说是各有千秋活灵活现,而主角的表演则稍显死板一些,尤其是把阿嘉一直塑造成一个愤青,形象不够吸引人,还有阿嘉和友子的爱情铺垫好像还稍显苍白一些,虽然他们是爱情的现实主角,但给人的触动甚至还不如六十年前友子她们俩的爱情打动人。
台湾作为文化多元并存的移民地区,其文化形式和内容更是千姿百态,但台湾影人总是能在多重包围之中杀出一条血路来,在我们将要或者已经遗忘时给我们一个惊喜,用他们特有的地域文化视角和人文情怀去拍电影讲故事,虚心的去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忠实的去表达一个电影人最根本的文化内核——人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