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立于1933年11月的佳能公司,最初只是一个名为"精机光学研究所"的小作坊,依靠仿制德国莱卡照相机惨淡经营,在简陋的条件下研制了日本第一架35毫米焦点平面快门照相机和35毫米焦点平面照相机。与很多日本企业一样,它的大发展已经是战后更名"佳能照相机株式会社"之后的事情了。佳能的英文商标“Canon”直接翻译会是“加农炮”的意思,与今天的佳能长枪大炮倒也搭配,至于真正的含义,恐怕已经很少有人记得,它是日文"观音"的罗马字符“Kwanon”演化而来的。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胶片相机的发展已经到了巅峰,那时的佳能不过是众多主流品牌中的一员,虽然已经初露峥嵘,但是并没有形成绝对的优势。不过在二十世纪的最后几个年头,影像行业数码化大潮荡涤了整个市场,有人一蹶不振,也有人脱颖而出。
佳能并没有仅仅凭借自己在传统照相器材领域积累的技术和物质储备坐吃山空,也不像一些品牌那样被动的将自己的产品数码化,在同样使用第三方提供感光元件的情况下,佳能数码相机也能提供更好的性能表现,这和它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数字处理芯片研发有必然的联系,至今已经发展到第三代的DIGIC图像处理芯片在一款相机的成本里虽然微不足道,但作用却举足轻重,几乎可被看作是佳能的看家本领和摇钱树。而后来,佳能还自行开发设计了自己的CMOS传感器,它不但性能领先,更为佳能在专业DSLR领域称霸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在相机制造业中存在循环的话,佳能的高投入带来了产品的领先,而这种领先很容易转化成销售业绩,良好的业绩也为后续的技术研发提供了充分的基金保障……短短的十年功夫,佳能在数码相机领域已经成为毫无争议的份额霸主和领军人物,完善的产品线涵盖了从千元入门到专业摄影的几乎全部器材需要,与竞争对手拉开了距离,连消费者都已经习惯了佳能的强势地位。但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74年历史的佳能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今天,也许真的有必要回顾下佳能数码化历程的艰辛,了解这个品牌的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