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回头再看,屠岸贾在《赵氏孤儿》这个故事里成为大奸,或者有他不受司马迁先生待见的不幸――一部《史记》,虽然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鼻祖,但难免也有创作者的主观色彩,司马迁用它捧起了一部分人,那些他喜欢的,也毁掉了一部分人,那些他不喜欢的。
谁让《史记》是司马迁写的,而不是“人民”写的?
亦有史书说,当年晋国旺族赵盾、赵朔一家被灭,其实正是中了赵朔的妻子庄姬的佞言,这就与《赵氏孤儿》的故事大相径庭了,而这个故事本身被历史传说得如此乱无头绪,或者可见人们对“忠”与“义”这两个字不同的理解。
最典型者,如韩厥。
黄晓明在陈凯歌版的《赵氏孤儿》里饰演的韩厥,以屠岸贾(王学圻饰)的部将身份出场,又以屠岸贾的敌人身份终局,他执行屠岸贾的任务,是忠,而他背叛屠岸贾(与程婴合谋),是义。
舍忠而取义也,是义为先,而忠为后。
这其实更合乎战国时代――中国尚未形成真正统一国家之前的那种人文精神,那个时代的“忠”,多是出于对个人的“义”,而非对国家和群体的“义”,或者说是只有“义”而没有“忠”。
黄晓明脸上那被破相的一刀,成就了他从忠到义的转变。
正史中的韩厥其实本是晋国中可以与赵氏并驾齐驱的另一个家族的领导者,他对“孤儿”赵武后来的崛起有知遇之恩,但毕竟这个赵氏孤儿的故事讲的是赵武一家的不幸,所以,身际遭遇相对平淡的韩厥也就被牺牲掉其该有的重要性,被置于配角的位置,连程婴的“地位”也不如。
电影在韩厥从忠到义的转变中,还埋伏了他从恶到善的内在品质转变,即韩厥弃暗投明,从一个助纣为虐者变成匡扶正义者,或者这代表了屠岸贾与赵氏这对矛盾的旁观者们的态度――黄晓明被破相的那一刀,似乎也是那些旁观者,如观众们站位心态的转变,即对赵家,电影没有要求观众自然站在被害的赵家一方,而是从这样一切里找到了自己对屠岸贾的恨意,一下子成了他的敌人。
不过,我还听说,其实,黄晓明脸上由屠岸贾“操作”的这一刀,其实是他自己要求和设计的,与陈凯歌导演或者所有的历史传说与之都没有太大关系,换句话说,黄晓明在“规定动作”之上又做了个“自选动作”,这当然要被看成大帅哥从艺心态的转变,从美到丑的背后其实是一颗为艺术敢于对自己“狠”一点儿热爱精神。
是对艺术的“忠”,再加上对赵孤的“义”,所以,可谓忠义双全。
《上海滩》,那部电视剧,最早的版本是周润发主演的,许多年后黄晓明演了它的内地版《新上海滩》,周润发和黄晓明能先后演许文强,皆因他们实在是同年代演员里的第一帅哥,因为只有这现实中的第一帅哥才配剧情里的第一帅哥。
而今年,这个贺岁档上,这两位曾经的第一帅哥,周润发在《让子弹飞》里出演鹅城恶霸黄四郎,黄晓明在《赵氏孤儿》里出演弃美投丑的晋国大将韩厥,都可谓是对“帅”――这个曾经可以通吃一切包打天下表演原则的全面颠覆,是不是也可以表征中国电影在角色复杂性方面付出的诚意呢?
其实,说起来,在《赵氏孤儿》里那个最后杀死了世仇屠岸贾的15岁孩子赵武(赵文浩饰)并不是惟一的不幸者,与他一样命运不幸的还有程婴(葛优饰)和韩厥(黄晓明饰),郎中程婴的不幸所出于的是草根之义,大将韩厥的不幸所出于的是贵族之义,这样比对,似乎韩厥为义做出的牺牲要大得多的多。
程婴和韩厥15年里合谋于密室,绞尽脑汁想扶赵废屠的过程被陈凯歌导演用莎翁诗剧一样的阴郁调子投射到银幕上,韩厥亦被塑造成一位鲁班或者米哈伊尔·季莫费耶维奇·卡拉什尼科夫(前苏联著名兵器AK47的设计者)一样的伟大工程家、科学家,历经10多年终于制造出了可以更远距离准确命中目标的硬驽,并险些在赵武之前就要了屠岸贾的命,至少在他身上我们还可以说,看到了战国――那个强权和专制尚不能垄断天下道德和良知的时代,人性和科学的光辉。
不过,我对电影里的韩厥最感兴趣的还有一种特别心态,陈凯歌这次起用中国最帅的男明星(黄晓明)和最美的女明星(范冰冰)在自己的电影里,却不能让帅哥美女在电影里谈场恋爱(范冰冰倒是和赵文卓爱得死去活来),似乎有违商业电影的“道义”,于是就先让范冰冰饰演的庄姬死在黄晓明饰演的韩厥面前,再让后者为前者的死付出巨大的代价。
韩厥是不是从内心里已经爱上这个美丽的女人,才凭添了一份更强烈的复仇心呢?
当然,这是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隐秘心理,反正我承认这种隐秘对银幕前的我来说,会有。
文\司马平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