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007 发表于 2005-4-4 21:39:00

在斯坦福学习新闻之五:非赢利的力量

作者:李学凌 | 2002年08月19日00时23分 | 已阅 5866 次 <br>&nbsp;<br>
【内容提要】在我的媒体生涯中,就目睹了许多媒体灾难式地重复这个过程。可以说,许多优秀的媒体,不是被竞争对手打倒,而是被自己晃荡的经营模式击溃。而且这种风气一旦成为潮流,一个行业的媒体都会被这种力量席卷,单个媒体想摆脱这种宿命,几乎不可能。 <br>&nbsp;<br>&nbsp;<br>&nbsp;<br>
一位朋友看了我最近的文章,给我发来消息说:没有新闻,经营死;有了经营,新闻死。   斯痛如哉!自从媒体走向企业化经营之后,这个悖论的循环就从没有停息过。在许多 媒体,这种悖论的循环也是广告部和编辑部的主要矛盾所在;也是经营人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价值冲突。这种冲突在现今媒体行业,尤其是市场化运作的媒体中,越来越凸现出来。   权力需要制约,也需要在市场当中经受洗礼。但是市场很容易误导一些企业,甚至是行业,尤其是从短期利益来看。中国的媒体往往会经过这样几个阶段:幼小期、成熟期、衰退期。这样的区分,任何人都想得到,但是可笑的是,中国许多市场媒体,在这几个时期典型的特征,往往是媒体内容和广告的关系就可以区分出来。   幼小期,媒体正处在创业阶段,内容比较新颖,也比较大胆,敢于针对产业、公司的问题发难。因为本身媒体就没有什么广告,所以不存在和广告主之间的冲突。这时候的媒体,往往体现的很新锐,可读。但是一旦一个媒体引起广泛关注,有更多的广告主开始青睐这家媒体,媒体的噩梦也从此降临。广告主和公关公司更多的希望能够凭借广告,部分控制媒体的内容,至少保证不会受到这样有影响力媒体的批评。此时,媒体的二元销售模式(赢得读者,靠读者赢得广告)就偷偷地发生改变,许多媒体开始努力迎合广告主,然后得到广告。媒体广告额的增长也带来媒体的扩张,媒体的费用也急剧上扬。当媒体从二元销售向直销转变的时候,其衰退期就悄悄来临了。而高额的费用,让媒体已经不堪回首年轻岁月。   在我的媒体生涯中,就目睹了许多媒体灾难式地重复这个过程。可以说,许多优秀的媒体,不是被竞争对手打倒,而是被自己晃荡的经营模式击溃。而且这种风气一旦成为潮流,一个行业的媒体都会被这种力量席卷,单个媒体想摆脱这种宿命,几乎不可能。   这让我想起了会计师制度。会计制度从表面上看,是一个靠信誉维持的行业。但其实质的驱动力却来自信誉本身能否被正确引导,信誉和财富之间的诱惑,如何才能够被导向正确的方向。如果社会上有大量的会计师事务所都用做假账来拉生意,个别秉承信誉的事务所安能独存?用一句大白话说:你不做假账,有的是人做,让你做假账,是照顾你生意。果然如此,这个行业都危险了。美国的经济信用正在受到这种挑战。当然话题有些远了。   美国的媒体何以能够强大至此?以前有一些人单纯从政治斗争来分析,我个人觉得略失偏颇。美国媒体如何在读者取向与广告主取向之间平衡,是我长期以来的一个疑问。   在斯坦福上学,班上有100多同学。《得克萨斯月刊》的编辑Gregory Curtis在讲什么是杂志的时候曾问过,班上有多少人来自非赢利性刊物,令人惊奇的是,有几乎三分之一的人举起了手。美国非赢利组织多如牛毛,各种类型的组织都有。许多富豪在他们功成名就之后,都会拿出一笔钱,赞助一些非赢利性组织。我在旧金山机场就看到许多“心形”标志,是一个心脏保护组织提供的免费心脏病急救包。放在路边的盒子里,打开盒子就可以拿到急救药品和诸如心脏起搏器之类的工具,同时报警灯会响起,通知医院和机场工作人员。这些非赢利组织当然不只限于提供免费方便的应急物品,他们还会涉足传媒领域。   美国《国家地理》可能就是一个典型的杂志。《国家地理》的宣传词这样写道:你看过《廊桥遗梦》吗?《国家地理》的记者不仅拍摄如诗如画的图片,其自身的经历也编织着种种传说。你看过《泰坦尼克号》吗?《国家地理》不仅寻找和打捞沉船,也打捞令人心碎的故事。地理是一种教养,地理是知识的平台,地理是一种气质,地理是谈资和话题。   众所周知,《国家地理杂志》耗费惊人,用三分之二篇幅刊登图片。为写一篇报道,撰稿人通常花大约6个星期搜集和剪辑材料,但摄影往往还要投入好几倍时间,有时甚至花费三四个月乃至半年一年时间。一篇典型的报道,往往要拍上万张照片,然后交给照片编辑选出100张,在发排之前,再从这100张图片中,选出35张,标明优先采用。最后与读者见面的,可能只是其中的10张或20张而已。该刊关于中国铁路的报道,派出两个摄影记者,耗费6个月,拍摄1000卷胶卷,最后刊出的只有2张照片。   《国家地理》杂志,从商业上看也是非常成功的杂志,其发行量在800万册左右(月刊)。它就是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这样一个非赢利组织在1888年创办的。《国家地理杂志》于2000年获得美国杂志出版最高荣誉——美国杂志编辑学会之艾力奖,这份历史悠久的刊物,仍是全球杂志出版的标杆。   许多人觉得美国没有历史。的确,中国许多农村的老房子边随便拣一块砖,可能就比美国的历史还长。但是美国的商业历史却既有长度,又有深度。美国许多公司和组织已经发展了上百年。《国家地理》已经跨越了三个世纪,历程115年,依然光鲜耀眼。其杂志的大制作,和精品观念,都得益于国家地理学会本身的非赢利性质。一群理想主义人,因为爱好地理和在地理之上的人文,甘心投身探险之旅。一个摄影师可以在西藏住两年,写一篇文章,发4、5张照片。在一个纯商业运作的组织中,这是绝对不可以忍受的现象。   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即便有这样的大制作背景,《国家地理》杂志并不亏损。它不追求利润,却获得了足够的尊重与支持,能够让这种理想主义持续燃烧。   读过《国家地理》杂志的故事很久以后,我才恍然明白:非赢利力量,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非赢利力量是商业社会的纠偏器和商业晃动的抵消力量。因为非赢利力量的存在,使得商业组织不会完全被市场左右,而精专的领域,也有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可以得到足够的发展。   1922年哈佛大学商学院院长华力思·唐翰(Wallace Donham)创办《哈佛商业评论》,最终发展成管理学界不朽的篇章,没有非赢利的信仰支持,恐怕也很难保持如此长久的生命力。   市场不总是对的,市场中会有噪音和误导,对于媒体的信仰来说,我们目前的经济基础不足以支持长久的理想主义,我们比任何时候更需要非赢利机构的支持,对单一媒体,对媒体产业来说,都极其重要。 <br>&nbsp;<br>
<br>&nbsp;<br>

服部半藏 发表于 2005-4-4 21:51:00

这么长谁看的完?<br>
简单化 简单化~~~~~<br>

ぁ小小鸟ぁ 发表于 2005-4-9 08:48:00

又不是你的 弄那么长作什么?

Gino 发表于 2005-4-9 21:59:00

对于经济的这个没研究~~

流水剑客 发表于 2005-4-14 19:56:00

没细看,不懂.

magic 发表于 2005-4-15 10:53:00

没看

Gino 发表于 2005-4-15 22:03:00

对这种不感冒~~~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斯坦福学习新闻之五:非赢利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