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毅小家|集美大学生活【集美大学,诚毅学院,水产学院,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财经学院,体育学院,航海学院,集美学村,石鼓路,龙舟池】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68|回复: 3

集美古镇佚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1 16:4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集美这地方流传许多口头谚语,它的背后都有一段段往事,有的很有意思,摘录几段
" _2 E# m- ?+ k5 `$ B
  K. R% \, a8 M4 C6 t' k" c天里宫后看概仔底①( b0 H$ }: p. V: ~4 s. Y

" N4 x3 ^2 Z. G; k' g( ~“天里宫”就是“天妃宫”。人们把“妃”字讹读成“里”字,因此就叫习惯了。这地点就是现在的集美解放纪念碑这地方。 + |  t3 g9 V1 Z& _. ~
    话说集美的第十一世祖陈文瑞致仕返乡(乡民尊他进士祖)。他回梓的第一思考是如何兴学来教育后辈乡里子弟求学上进!就在乡里延师办起书塾。
/ B5 a" F- [0 s! L* W2 i6 q2 |    可是他每次到塾堂巡视,来读书的寥寥无几,有的日子课室竟空无一人,问塾师也不知学生旷课的原因?进士祖疑惑顿生,于是就探问耆老。老辈说:“你一向在外不明家乡事,今天是大潮日子,孩子们都下海去了,不信,须臾海潮涨,你到‘天里宫’后去看看就知道。”
7 a' ]) l# v6 t/ k: y/ @. v    进士祖果然来到“天里宫”后。少顷,潮涨,一群群孩子背着概仔上岸,进士祖招呼他们近前,一看,个个都捉到满满一概的螃蟹。于是他老人家恍然大悟,家乡人只贪顾眼前的利益,没有想到长远的利益。如此下去,家乡的子弟那能上进? / \. q& V# s( t  j4 w! p
    据传,明朝朝代,举人,进士都可封享禀食,进士,陆上可射箭圈地,海上用粗糠(谷皮)顺潮流向,漂到那里即为海界,海地就属于他的了。
1 Y8 D' g. ]8 v! d: f    陈文瑞在任上是清官,为了杜绝家乡子弟只顾眼前利益不求上进。他亲自规定,海界只到“新东角”(地名)他不顾用粗糠放流来攫取海地。 ! ^. Z3 m! `6 ]3 u% O1 @$ {4 A1 B# C
    从此,乡人把探究事物的底细,其口头禅就说:“到天里宫后看概仔底”! , A8 C" o( B, F6 b. ]' m5 e

: @# S7 ~1 q7 ^3 ~    ①注:“概仔”闽音方言。篾制小鱼篓。
# i) q  s& q0 S1 C1 G1 `8 `$ m: I$ m  R! C$ D8 _* Y, Q
浒井钱与浔尾话
: m7 m# Q: w4 G: n9 [" Q% N: C0 u' B2 R! E

1 m" w' |5 [7 X, x; o8 f& u    相传清末时,浒井的农民一日忽然发现他们村旁的官道端端正正地放着二?的库银。 7 J/ v1 W7 i7 S/ y
    库银仍是各地上缴给皇朝的供奉。通常由官府派?役抬扛,亲兵护送,一驿一站递传护送进京上缴国库的。没来由这二?的白花花的元宝丢在这里无人管理? 2 F/ q' `8 M/ e( y$ u/ f; z, I' O
    良善、守法的农民看到这诺大的大宗财物,心里既喜爱又不敢取。原来劫皇纲是要受极刑杀头的。几经商量,他们决定,傍晚把这二?库银抬入乡里收藏,白天又抬来放回原处,派人暗中看护。如此多日,一直无发现官府来查过丢库银这件事。 . n# i: L0 ?* W8 Z7 ]6 E1 G
    事延三个月后,众人认定这库银该是?役逃避苦役逃跑遗下的,于是才放心收下。
* P2 Y8 i# k8 T& O    耆老传,当年浒井村用这笔钱建造浒井街。有商店、当?等等……
* i9 s& Y( W% w; M& C    农民发了财,认为祖先庇佑,浒井有祖先的坟墓葬在二房山(现在尚忠楼后),于是要来开大穴营造。集美人,特别是长房的第二支房,认为此穴一开冲着长房二的祖坟,对社里不利。双方发生纠纷,于是打官司上同安县,浒井仗着有钱,财大气粗,有恃无恐。
( q& j2 g4 f" S2 T. i" v; Z4 g9 f    当年,集美是贫瘠的渔村,打官司是要钱的。集美人急了,特别是长房二这一头。老大冥思苦想,苦无对策,忽然想起东边的族亲“猪仔”、“鼠仔”。 ' s1 x. N+ Q- b
    “猪仔”、“鼠仔”是孪生兄弟。二人在除夕夜降生。兄降生时子夜前,算是猪年,属相“猪”,乳名取“猪仔”。弟降生已延到黎明。按习俗子夜后即过十二时后的时辰即算来日,也即属鼠年的正月初一,属相“鼠”,乳名取“鼠仔”。
) P, `; K% ~% N    清康熙年间,郑成功踞沿海岛屿抗清。清朝为切断沿海居民“通匪资敌”。沿海居民播迁墟地。集美受播迁入内地,东边、湖里、官任等地,以后有长期住该地的。 ; l8 \! K5 X8 P( b3 B, }: }
    “猪仔”长大后学名陈初泰。清咸丰丁已年中岁贡生。《同安县志》载:榜称仁德里东边社,集美人。“鼠仔”长大后学名陈初旭。清咸丰辛酉年中岁贡生。《同安县志》载:榜称仁德里东边社,集美人。二人仕进曾来集美大祠堂祭祖,竖旗、悬匾:“同怀明经”。
1 ^  r9 L, S- K9 F& F    老大找到这二位有功名的族亲,到底奏效了。通过此二位上县通融,官司解决,风水各保持原状,两乡和睦,制止械斗。 2 S; e+ q0 @6 A  H0 a2 z
    从此,邻里传出:“浒井钱”不值“浔尾话”。后人又传错,以为“浔尾话”,是集美人多口。 . A2 B+ A( v8 u4 T; a6 H) m
' I3 N: I$ Q( C7 S0 |( A
* w' q$ f2 d' \) b# Q9 j
南港海,驶倒船无人救7 j0 d% J1 X- x4 F* d8 m
5 Z( I; y/ ~8 r3 H. ^5 {
1 `3 T* x" T% V. }- C" }
    这一则是有关生产的故事。
; o! ]' i: o& T! D- c( e" E    集美昔日是渔村,所谓一面山三面海,有米?埋在海底之称。   j5 k9 t/ R6 g7 D; B
    两堤未建前,靠三个渔场捕捞对虾生活。这三个渔场一是在大石湖岸周围,渔民称“西海”。 " r, X! z7 z/ n6 n* i
    二是与高崎对峙中间这条港(清时称浔尾港)。渔民称它“门口海”。三是在“离某岛”(又称?鱼屿)的港岸。渔民称它“南港”。
- s0 n7 A5 i, W+ }; ]9 h    前二处渔场对虾比较分散,唯独“南港”这地域港湾直通金门岛出外海。港深,水流湍急。每年对虾?游到“南港”。此地涨潮、退潮流速快,对虾在港岸受潮冲击就集中在岸边流水较缓的地域。 . E. G, C$ d% O/ j$ u1 {4 k/ J
    每年农历二月,对虾?游入内海浅滩产卵。六、七月间幼虾长大,又?游出外海。是渔民捕捞的好季节。
* j9 V( v/ n( |1 ]" X5 d" R    由于“南港”地势流急,对虾较集中,因此第一次放缯纲的头只船收获就较多可观。渔民就争着要第一只船到目的地去抛锚放头排。这就产生渔民傍晚即扬帆出海到目的地,在海上睡,等第二天天破晓放第一纲的生产竞争。
/ i6 l, _4 Q* y) `' p! t    生产竞争的激烈,往往数条渔船要争头一只,扬帆竞渡,碰上海上风大也不顾危险,因此常遇翻船险事发生。
0 a1 i5 Q. p) B/ f- i    按理,海上翻船是要救助的,但由于生活竞争如此激烈,渔民若无其事的张一眼、闭一眼,依然抢它的头一只机会。 , W( g* @  f) D, ^
    幸亏是内海,渔民又都熟悉水性能游泳,但无生命之忧也损失纲具,渔具矣!渔民暗恨称“南港”是“孤秃海”。
  V$ S: I3 h5 F1 D! Z- O    这种情况直到解放后,特别是建立互助组。人们心胸才较宽阔,都要互助合作了,没有竞争的激烈,就终止“南港”海驶翻船无人救的历史,只留下这句民谚。
4 h# N/ G# u- J0 D: a' W0 n6 l6 S4 l4 L# E: }: g; Q! A1 o

. w+ f+ x( j( ^4 J暹被、仰光席
% t8 Q3 m' \# W$ Y0 |$ H8 ^  A  G8 f
" C6 R" s2 p& u* r5 Q( w0 T1 H) o1 p6 y) A* W+ Z3 v/ u& d
    早年,集美是贫瘠的渔村,几乎家家户户有人飘洋过海去谋生活,唯最早是到暹罗、缅甸这地方,因为这地方有一条湄公河。那时候水利好,农业收成就有保障。老华侨说,“洪流一来,水涨一寸,禾苗跟着长一寸”。等到收成季节到了,这水也退干,于是开镰收刈,因为稻草很长,人们就把谷穗收刈上来,再者就是满农地追捉“锐鱼”(闽方言,一种淡水鱼)。往后稻草干了烧成灰在田地供作肥料。既有米,又有鱼,便是人们所企盼的“鱼米之乡”了。老华侨很节俭,他们在异乡并不是一下子能发家致富,都靠勤俭粒积。因为那地方属热带,随便打一个地铺就可安睡。有一种加棕草织成糖袋装糖,产自缅甸的仰光,这种加棕糖装展开刚好有一条草席大,铺在地上可躺下睡。因为天气不冷,一条黄麻袋可盖在身上。这袋是装暹米的。
% {5 M9 \1 n4 ?) G+ P, ]) d8 y    盖暹被,睡仰光席的掌故便传开了。1 n" f- Y7 {8 \6 [+ t, x

; o+ k* l. ]# U) e7 @& B3 r( e9 V% V7 C( ~1 S
“集美十八桨船”轶事
$ ?  {: _) e# e& J: K3 u- T, z6 [4 L& l. @: p0 Z

) M' x. {4 z7 C' s% S3 m1 R2 E1 F    陈化成是福建同安丙洲人,年少时投入提督李长庚(同安马巷人)麾下为水兵,在捕盗与镇压以蔡牵(同安西浦乡人)为首的海上武装集团中,以积功累擢至福建水师提督。
/ c  U0 U# Q. u# U8 R8 t    在《清史列传•陈化成》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陈化成,嘉庆二年(1797年)由行伍捕洋盗出力,拔捕额外外委(低级武职员,正八品)。三年,擒获接济蔡牵炮械之‘奸匪’七人。”这里记载入传的便是陈化成“进剿”蔡牵的一个战役。但其中的“奸匪”七人是谁,地方史志及其他地方文献并无指明。这次从台湾回集美大社拜祖的乡亲,道出了当时的这一段往事: 0 E1 }* Q) g3 T( f5 R* a
    原来地处同安县南端的半岛集美社,由于三面环海,居民多以航海捕鱼为业,他们出入波涛,如履平地。清嘉庆年间,有少壮渔民18人,都是快划桨手,他们共驶的小船,称为“十八桨船”,川航于同安至金、厦的近海,来往如飞。这些勤劳勇敢的穷苦渔民,十分同情蔡牵海上集团反抗贪残虐民的官府举动,不断地向蔡牵传递信息,接济军械,输运补给。时任外委,又是乡邻的陈化成,曾几次驾梭船、霆船追捕,都被他们巧妙地逃脱。后来陈化成侦得这“十八桨船”经常系泊于集美大社西?(即今集美小学所在地,原为海湾),但戒备甚严,难于下手,遂用重金买通内线渔民,趁“十八桨船”外出活动,暂时停泊在木城(安放在城墙外的木栅)海滨之时,由内线渔民潜入摸近“十八桨船”,将船上18支木桨的中部划行受力处一一都钻了小孔,以致后来被陈化成水军的梭船和八桨船猛追时,“十八桨船”一急速划行,便桨折船停,船上桨手只好跳水而逃。结果被陈化成水军抓去七人(此见历史记载),失踪七人,只有极谙水性的四人攀登上蔡牵赶来救援的船只。后这四人到台湾定居,子孙繁衍。由于近来闽台两岸交往频繁,其后代得以回乡寻根问祖,这不为人知的“十八桨船”上18勇士为蔡牵效力的行动才大白于世,并补充了历史记载的不足。 & g3 K/ A8 O; H
    关于蔡牵(1761-1809年),史学界目前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海盗”。这是以清廷的奏折和档案的定论;杭州大学徐明德教授赠送给我的《清代水师名将王得禄传略与年谱》(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一书,介绍蔡牵“自幼丧失父母,孤苦伶仃”,“少时流落邑南乡水澳,为人补网”,后“弹棉花为业”,“佣工自食”。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铤而走险”,下海为盗。他引用一段台湾苏同炳《海盗蔡牵始末》的叙述,说蔡牵“与妻某氏相对吸鸦片烟,稍倦则开底舱,取所掠男子,剖胸摘肝炒食之,日尝数回。”这是过去形容海盗凶残的一种常用手法。另有一种观点认为蔡牵是“清代嘉庆年间海上起义军”,他是“武装抗清,称王造反的人民反清大军”,是“沿海人民反抗清朝统治的一股力量。”我曾在南京见到持这种观点的江苏社科院学者季士家先生(其专论《略论蔡牵的反清斗争》载《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他说已掌握很多清廷档案资料,足以为蔡牵的“海盗”翻案。历史学者各执一词,我们翘首以待,领略其精彩的史实发掘和观点的阐述.1 F7 U9 R$ K$ f$ O/ q
6 i" s! P/ Q, \( h* w
! E; U3 i* }, X$ l5 O2 ^
儿时的端午节! z( g4 V! A- r) K7 D
6 K, I1 P4 i' c  J9 \4 I
( S- T+ v2 |) A4 x* U$ R
    儿时的端午节过得很有趣。这一天早上起床,妈妈要为孩子们换上整洁的衣服(旧社会生活难过,很少有新衣,家中小孩多的,姐姐大了,衣裳短了留给妹妹,哥哥留给弟弟穿。一件较整洁的衣裳,常常要到有节日才穿)。妈妈要为孩子们带上香囊。这些香囊是老祖母和妈妈亲手缝做的,家中有几个孩子就做几个,花样也多,有做成红心的,方型的,三角型的,球型的,也有鱼、虾、禽兽的形状。玲珑剔透,是老祖母、妈妈,一针一线缝成的,袋内装香料,一嗅,香喷喷的。
  }: B0 Q! j/ T    早饭后,爷爷带孙子,或是爸爸带孩子,要到社外的田野去采艾草,榕树下折枝条。
' c. }# U$ g$ h    沿途要叫喊:“卖散肆,乖的来,歹的去”。满山遍野,大人的声音,小孩的声音,交织一起,回荡着歌淫似的,颇有节奏。(“散肆”闽语是懒散、愚昧的意思,去掉了散肆,换一个聪明、勤快,乖觉的孩子。) 4 ?5 \) J* B, J. T, J' J
    榕树下采枝条的人也很多,络绎不绝。采好了艾草、榕枝,家家户户插在门、窗的两旁,据说是避邪,祈求平安的习俗。 / K" l7 A2 W9 Q8 `" [$ U+ H
    午时到了,要把去年晒干的艾草末拿出来,家中有人风湿痛或久伤,用姜片放上艾草放在伤位,燃香灸热,要趁端午节的午时准十二点,据说可以治病。这也是习俗。
$ O9 ^. U6 l9 L: c) F( v: y3 E: p    相邻的孩子们自然聚集在一起,互相欣赏香囊,看看谁的较有特色。他挂个小老虎,绣虎须,她挂个小葫芦垂丝条。大家互相赞美不绝。
/ J, h6 F7 L+ A: p' O( `$ g& N2 r    端午节少不了划龙舟,吃粽子。早年,这个节目也很简单,因为是渔村,渔民们自选划得较轻快迅疾的渔船,十人一队,一人船头打锣,一人掌舵,八人两旁划。二条船比赛。这时要选择潮水全涨时,开始比赛。奖品也很简单,优胜者一串肉粽,大人小孩一齐吃。这个节目在海滨举行,就连演戏台子也搭在沙滩上。旧社会没有什么文化娱乐,节日通常是演戏。端午称演龙舟戏,一连演三天,每天下午演一个节目,晚上时间演很长,由七时就开始一直演到凌晨四时左右。假如那一年有请到二个戏班,演对台戏比赛,有时演到东方已露鱼肚白,双方锣鼓均不停,这就要劳动当年的主事者,跑上戏台去劝止。 + ~) z& t9 b9 \1 A5 ~1 j
    看戏的人,看了三天也累了,身子一躺,洁白的沙滩是现成的床,呼呼入梦。 2 ]2 z2 {) R- e4 Y3 s
    这时就有恶作剧者,几个人在睡者旁边挖沟,引来潮水涌入,沙滩松,水渗透也快,不一会睡着的沙滩就湿了,睡者会猛醒过来,大家拍手称快,好在是暑天不怕冷。 * [$ b- v! O/ _- ~
    儿时的事想起来还是蛮写意的。但不知什么时候,端午节家家户户插榕枝、艾草,带孩子到田野“卖散肆”的习俗已没有了。9 p6 d" B$ d% n) j$ H+ E
3 U8 }: ~6 |( P; [
[ 本帖最后由 cui 于 2006-7-1 16:42 编辑 ]
发表于 2006-7-2 01:5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不错好资料哪里来的厉害哦
发表于 2006-7-2 21: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7-7-31 02: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故事…不错…- S3 G8 j' i6 T( {

" Z- n1 _8 N- |) O顶起,大家看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诚毅小家 ( 小家社区工作室 闽ICP备05007965号 )

GMT+8, 2024-6-29 10:55 , Processed in 0.19666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