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毅小家|集美大学生活【集美大学,诚毅学院,水产学院,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财经学院,体育学院,航海学院,集美学村,石鼓路,龙舟池】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25|回复: 10

民间岁节琐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1 16:4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的民间岁时节事是随着农业、宗教与历史的发展而逐渐形成与完善起来的。据历史记载,汉以前的中国只有春秋祭社神、三月上巳执简招魂及腊月祭百神四大节事。两汉时增加了元宵、冬至、夏至。魏晋后设重阳节。唐宋以后,才有端午、七夕、中秋诸节。由于道教、佛教的广泛传播,明清时代各种宗教节事如帝君、王爷、佛祖的诞辰,成道节日等也在民间流行。
( C3 m1 A3 P& Y! H" Z    同安民间的岁时节事多且杂,几乎月月有节,一月多节。究其历史渊源有三:一是中原古农历岁节南传(如春节、夏至、冬至等);二是南传或本地形成的宗教节事,如上元、中元、清明、佛诞日、各类王爷生日等;三是同安本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之独有地方节事,如保生大帝诞辰、岳口“走康王公”、八月廿日祭陷城祖等。同安民间岁节习俗之调查与研究,既有助于历史科学特别是同安地方史的研究,且可直接服务于对外开放,统一祖国大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本文拟就同安民间重要岁节之习俗及其渊源作粗浅介绍。
& r8 }8 T+ e4 ]( F8 T" C+ n2 d
6 b: `) H# F7 T8 u4 Z! k+ `6 h# ^* b/ H' w' t5 J% h$ o7 T* `
过年之习俗% R5 V! V3 y; k+ z

" J3 @8 _  Y. ^3 I* Q: m% I8 e$ _- b! A6 s  c% ?
    同安民俗,过年从农历腊月十六日的“尾牙”开始,延续至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结束,长达一个月。
3 h: K/ _3 y) J" `9 S5 l 5 V' I0 J# }5 Q" e2 v% z1 J
    十二月十六“尾牙”。  “牙”即“迓”,恭迎之意。同安民间每逢农历初二、十六均要“做牙”,以菜饭果品奉祀社神(即福德正神、土地公)。二月初二称“头牙”为社神诞辰,腊月十六称“尾牙”,均特别加润饼、三牲礼祭。古中原以农立国,、对土地公奉祀最诚,有“春祈”、“秋报”古节流行。东汉后期道教形成,祭社神的农事节日演化成道教节日,唐宋以后,随北民大批南迁而流传闽南。明清时代,闽南地区人稠地少,缺粮严重,农业年成关系一家衣食生计,民间对社神礼拜更勤,不但村头田尾,乃至城乡家庭,都必设“福德正神”神位供晨昏膜拜,祭祀次数也由古时春秋两祭发展至一月两祭。不但农民,而且连同商家也以土地公为财神,“尾牙”要宴请伙计,一为辞岁酬劳,二为决定来年去留。东家在宴桌上必备一盘白斩鸡,鸡头正对者,意味来年解雇。被老板敬请鸡头者,都得卷铺盖。所谓“鸡头相对,伙计走路”。有一民谚云:“吃尾牙面忧忧(怕失业),吃头牙捻咀须(一年工作有保障)”。
" a5 s/ _# j  L$ Y. ?  D    吃过“尾牙”,年关迫近,家家忙着搞卫生,办年货,主妇们更是夜以继日,故有“十二月工,无闲梳头鬃”之俗语。 ) a$ U4 z/ C6 }! [1 z3 k

! D4 Z" A0 |# U    十二月廿三送神。  相传灶神(灶君公、司命灶君)是玉皇女婿,家堂五祀之首(灶神、门神、井神、厕神、中宵神)每年腊月廿四率家宅神上天奏善恶,以定凡间之奖惩,同安民间灶君神位有联曰:“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廿三日零时正点一过,即以三牲、汤圆、麦牙糖、甜米糕祭灶。又甜又粘,糊住灶君的嘴巴,使他上天专言好事,隐恶扬善,不讲坏话。 ! x0 I7 i7 ?7 e7 a& {' r, j
    祭灶之俗源于中原。晋代葛洪《抱朴子》载:远古送神在夏季,至东汉,阴子方于腊月晨炊时见灶神现形,以黄犬祭之,累世暴富,腊月祭灶因而成俗。唐人段成式《西阳杂俎》载:“灶神名槐,状如美女”,是个英俊的小白脸,故中原地区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戒。但明清时代,闽南地区人多地少,加上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男子多离开土地,外出打工或经商,家中只能由妇女祭灶送神了。为安全计,灶神只好由小白脸后生变成黑脸阙咀(兔唇)的丑八怪了。南传灶神形象的变异,说明了“人创造神”。同安民间泥瓦匠有一把敲砖瓦的凹形工具,俗称“阙咀将军”,盖灶君之浑号也。
* i* K; k" M8 m/ {9 q. j3 A$ _% q; s
    十二月廿五“接玉皇”。  《县志》载:“廿五日俗谓天神下降察恶善,设香案迎之”。道教经典说:“灶君廿四日上天奏事,廿五日玉皇亲率三清(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及诸天神巡视凡间,以验证各家灶君所奏之事,定来年各人之祸福。”故民间此日要特别安分守纪,不敢争吵胡为,要大扫除,争做善事以悦神降福。计家口,家禽家畜之数而熬“口数粥”,不得浪费粮食而罹祸。所谓“惜福得福”。此日可谓是古代民间的“精神文明日”。 % L1 z: k; v# E& e3 `' k; z

; _# `6 x! R* w# {0 M& ]1 d, H8 x# J& k    除夕廿九暝。  同安民间要祭祖,吃年饭,贴春联,守岁。 - W$ @6 l1 d5 r5 F7 a

2 G# C% n9 b- h, d- r8 d2 a    除夕日贴春联以祭门神辞旧岁,源于远古中原神话传说:有猛兽曰“年”,每于除夕夜出而食人。“年”有三怕:一怕红颜色,二怕火光,三怕爆竹声。故民俗除夕以春联、篝火、放鞭炮驱之。“春联”由“桃符”演化而来。古代中原人民以桃木板绘门神像悬于大门两边驱邪,称“桃符”。汉代绘勇士成庆、荆轲,南北朝绘神荼、郁垒,唐代绘秦琼、尉迟恭,晚唐时加绘钟馗。至五代后蜀主孟旭自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之联代桃符门神,是为春联之始。明代由于朱元璋的提倡,贴春联之俗才广传民间。同俗丧家不贴红,以青联代之,以示孝思。
! p* R& Z3 X5 t
8 S& S  c1 J+ C0 ~3 b6 U% B    除夕晚以牲礼、果晶、糕?、薄饼祭祖辞岁,礼毕吃团圆饭称“年饭”。除鸡、鸭、鱼肉之外,还要吃“滥蚶”(象征财福两旺)、“兜面”(象征子孙粘结和睦)、“米粉芋头”(象征人丁兴旺;像芋头那样快速繁殖)。并预留宿夜饭于大年初一吃,称“隔年饭”,意为“年年有余”。大门后立有连根带尾的甘蔗称“长年蔗”,象征日子节节甜。分年饭喂家禽家畜,祈来年“六畜兴旺”。吃年夜饭时严禁小孩出口无忌乱讲话,饭毕母亲常以草纸擦小孩嘴巴,意即小孩嘴如屁股,乱放屁不算数,如讲话犯忌,神明祖宗不可介意。饭毕由长辈给小孩发“压岁钱”。大人要“守岁”,年长者意在“惜光阴”,年轻者意在为父母长辈延寿,旧时常以“讲话”或家庭聚赌守岁。至凌晨正点,开中门放炮拜“天公”开正,全家老小新衣新鞋,喜迎新岁。所谓“爆竹一声除旧,新年万象更新”。 ' n7 J9 g/ C1 H; _8 a$ C" {

& C( z+ ?& e6 r/ O) O9 D8 \    正月初一“春节”,  称元旦,古称“三朝”(岁、月、日之朝)。敬祖祭神后,小孩出门玩耍,大人忙于拜年。先拜长辈亲族,后拜戚友,见面打拱,口称“恭喜发财”。家中备糕?甜点茶料待客。古人分身有术,宋代即以“正帖”(红纸名片即今“贺年片”)贺正。清代官场始行“团拜”。旧时同安民间春节有多种禁忌:不许讲不吉利的话;妇女不出门拜年,称“忌门”;女儿不准于初一回娘家,否则会吃穷娘家;不许打破碗碟,忌“破产”;不许动剪刀(忌口舌之争);不许扫地(忌去财运);不许吃稀饭(否则一年出行必遇雨)等等,这些禁忌大都已废。
! ^( [" B7 e5 j8 N0 K$ E& Y* q/ z, ^9 S1 E/ w
    初二子婿日。  同安古俗为女儿偕婿回娘家拜年之日,但当日即回,不得留宿,因初三同安民间视为“凶日”不吉。
6 x- W, R" g6 F+ i; ?3 R/ m/ Z, D
    初三“凶日”。  同安民间视初三为“凶日”,严禁出门访友。考其来历,一是道教以初三为“赤狗日”,赤狗为?怒之神,遇之不吉。又以初三为“小年朝”,例应在家祀神祭祖,故古俗初三不串门。二是纪念明代倭寇屠城之史事。传说明嘉靖年间某一除夕,倭寇由南门陷城而入,大肆掠杀,同安军民群起奋战至初二日才击退倭寇,初三日全城大出殡,为死难的亲属、兵民送葬,越年初三做“对年”,以后每年正月初三均要“做忌”,故同俗初三串门暗喻“奔丧”或“吃忌”,大不吉。四百多年来民间严守所制,厦门、海澄也有此俗。其实,了解初三“凶日”的历史内涵,完全可移风易俗,把初三作为同安军民反侵略胜利的纪念日,更有利于对后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8 p6 j8 s0 d7 S, K- r! \
8 v- l, F! J9 x1 M
    初四接神日。  入晚后摆香案接灶神下凡归位。
0 C/ M( A' N/ N& n& O1 X: g$ y) [5 X4 Q  i4 _) Z- S! [2 p
    初五:  家中撤供,商家拜福神、关圣,开门营业。 - o* R8 B% F' m' ~* H, q( f* }
, n, o* X  J, N8 M& p2 C, s4 z( w/ ^
    初六:  道教节日,贺“清水祖师”诞辰。“清水祖师”为宋代安溪名医,造福民众,死后尊为道教神仙,闽南民间盛祀。
" a- R6 R9 r- {( f4 F- N' n1 k1 C8 X6 R; @
    初八:  道教称“顺星日”。认为每人各有一颗“本命星”,初八为众星会聚之期,民间于黄昏后备陶碗灯及汤圆祭“本命星”以祈福寿,此俗盛于明清,民国已废。 5 p/ R# R& l  x# B3 l

, |0 o0 o4 i7 l4 O    初九“天公生”。  道教以是日为玉皇诞辰,古传玉皇为张姓成道者,晋干宝《搜神记》却载玉皇为外国王子成道者。民间备三牲、糕?、果品,于初九凌晨正点开中门敬天公,烧特制“天公金”,炮仗声彻夜达旦,隆重非常。旧俗初九禁晒妇女内衣,禁倒便桶,祭品必用阉鸡,否则视为“大不敬”。小孩跪拜后还在八仙桌下爬行几圈,以祈玉皇降福延寿。 / g! r  o( \$ Q

# k5 ^& a$ I- y0 }    十五“上元节”,  也称“元宵”,道教节事。《史记•乐书》载:“上元祭太乙”。道教以尧、舜、禹为天、地、水三官大帝。太乙为天官尧帝,传说诞于正月十五。同安民间以牲礼汤圆、果品拜祭。是夜为“元宵”,万户赛花灯,称“上元灯”。灯节始于汉代,汉时帝后于元宵夜开宫宴赏花灯,民间“放夜”一宵(不禁夜行)。唐代奉道教为国教,贺天官诞辰,放夜赛灯三天(十四至十六),始称“元宵节”。至宋,扩为五天,官民同乐,金吾不禁。同安民间还有舞狮、灯谜、布袋戏助兴,通宵庆贺。泉州开元寺之灯会,为闽南之最。 5 ]+ n/ k8 p# a! w# c
+ S9 q8 {- r3 P; }1 W2 `. x! K, u
    古时同安妇女有元宵迎紫姑(厕神)卜休咎之俗,今已废。
, V* g) ~. J# J    过了元宵节,年事就结束了。 % k7 l. J1 G. A6 T

, M* i  {7 r% y& C( ^& m& L4 r    正月的节事还有廿日贺轮山“池头夫人”(俗称“注生娘娘”)生日,系明代自印度传入之佛教节日。是日同邑妇女携米糕、油饭上池头夫人庙行香,沿途向乞丐放钱物行善求福。今则男女不分,于是日上轮山行香踏春,交臂接踵,热闹非凡。
 楼主| 发表于 2006-7-1 16:47:2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月的节事
! T" V; E  g$ d. c( ^0 x* U
& {; d3 x" e0 o+ Z+ V5 H6 s/ f/ x+ J  j0 ~. v
     初二做“头牙”,庆土地公诞辰。 ( f$ N; J5 e9 h. @+ D" a, w

. [0 c3 B9 W2 ^     十二庆“北山王”诞辰。  北山王即五代开闽王审知,立国福建,开发闽南,其子王延钧于公元933年升置同安县,千余年来,王氏后裔遍布同安城乡。北辰山位于古代泉同交通要冲,王审知派大将陈光远驻师于此,故宋代同邑绅民建“忠惠王庙”以祀开闽王。每年二月十二前后的十日内,同邑士民冒雨迎寒,上山行香,络绎不绝,至今如此。旧时还在庙前搭台演戏,“套宋江”以娱神。香客行香后还往往不辞劳苦,再上牛岭十二龙潭“照运”,仙宫求签。好古者则鉴赏朱熹“仙苑”石刻,明县令谭维鼎之“祈雨石”。 + }1 b! c; C; N4 c8 N2 @

$ `0 X0 p$ d( u    十九观音成道日。  佛教节日,隋唐南传。观音为闽南民间最崇敬的神道之一,专为救苦救难之神。岁有三节:二月十九成道日,六月十九诞辰日,九月十九出家日。每逢是日,同邑群众成群结队到轮山龙山寺或各地观音庙行香礼拜,祈求保佑。
 楼主| 发表于 2006-7-1 16:48: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月的节事
( K2 Y$ P6 v7 a. V
9 ~- ^; B6 J, |& A$ }! r2 B) N4 Q6 A) P. ?# ^7 g$ z
    初三祭祖日,  俗称“三月节”。以三牲、汤圆、润饼、果品隆重祭祖。系中原古节事南传。 6 a2 P( O$ Y7 D: V5 j
( G5 l  D, r  [$ W0 V1 {& h, o
    初八“清明节”。  古代中原三大鬼节(清明、七月半、十月朔)之一。相传春秋时代晋公子重耳落难时,大臣介子推忠贞相随,曾割肉食之。重耳当了国君后,介子推不愿为官,与老母躲进深山隐居。晋文公为迫介子推出山,三月初八日让人放火烧山,介子推母子竟活活焚死在柳树下。当时介子推留下遗书曰:“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保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后人纪念介子推的高风亮节,设三月初八“清明节”以祀之。后演化为民间上山扫墓祭祖之日。同安民众于清明日前后一星期间上山祭扫祖墓,趁机踏春郊游一番。旧时清明节有赛风筝、射柳、插柳、赛秋千等游乐。现在盛行清明节公祭革命烈士公墓,富有教育意义。 7 b# K" u! b/ n* u

# n  a6 L$ |" O( U" U    十五保生大帝诞辰。  保生大帝即宋初同安积善里白礁村民吴?(979?1036年),民间医圣,行医济世,倾资赈饥,济民无数,有口皆碑,功德达于朝廷,死后为封建帝王借重,明代加封至“保生大帝”,敕建白礁慈济宫以祀。道教也尊之为神,称为“吴真人”。千百年来,慈济宫香火鼎盛,广播台湾、南洋。同安民众每逢三月十五保生大帝诞辰,结队趋至白礁祖庙行香,至今不衰,且成为台胞、侨胞朝圣之目的地。
( A) B8 j# [1 @$ S. M1 A5 m
4 ?; o8 U& ?! K! ?# n  Y    廿三妈祖诞辰。  “妈祖”即宋代莆田湄洲女子林默娘,生前拯救海难,逝后尊为海神,明代封至“天妃”、“天后”,俗称“妈祖婆”,为闽台航海保护神。同安民间于是日及九月初九成道日均到“妈祖庙”、“天后宫”虔诚礼拜,还有结队至湄洲祖庙行香。观音、妈祖、保生大帝为闽台人民共奉之三大神道,显示了中华文化之强大凝聚力。
 楼主| 发表于 2006-7-1 16: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月的节事
% u! y" j6 Z. L0 d4 S: o5 o" r( C, \

0 R( i; q) i$ l! G- a+ d  l    初一岳口“走康王公”。  这是同安民间独有节事。相传明嘉靖某年四月初一晚,倭寇途经岳口欲犯同安城。岳口村民携械阻击,并抬出村庙里康王爷神像上阵助威,倭寇忽视一黑脸红须、怒目圆睁的神道从天而降,后边天兵呐喊,吓得丢盔弃甲,狼狈而逃。以后每逢四月初一,岳口村民要抬出康王爷神像游街庆贺,称为“走康王公”。
4 c% H4 k" m+ p) L# o5 b0 p3 I7 O. C9 U. J
     初八“佛诞日”。  印度“浴佛节”传入。民众至梵天寺行香,寺僧举行“洗太子”法会,庆贺佛祖释迦牟尼诞辰。释迦佛每岁四节事:诞辰(四月初八)、成道(腊月初八)、出家(二月初八)、涅?(二月十五)。
 楼主| 发表于 2006-7-1 16:4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月的节事5 D. u* m3 s2 r" S

* c1 X: V" _/ u3 L. i) o# C+ l
- z- ]8 _% X: f3 z/ ?1 V5 O    初一岳口“走康王公”。  这是同安民间独有节事。相传明嘉靖某年四月初一晚,倭寇途经岳口欲犯同安城。岳口村民携械阻击,并抬出村庙里康王爷神像上阵助威,倭寇忽视一黑脸红须、怒目圆睁的神道从天而降,后边天兵呐喊,吓得丢盔弃甲,狼狈而逃。以后每逢四月初一,岳口村民要抬出康王爷神像游街庆贺,称为“走康王公”。 0 p+ G$ L1 W0 U9 f

9 w: H" D$ ]3 f6 {     初八“佛诞日”。  印度“浴佛节”传入。民众至梵天寺行香,寺僧举行“洗太子”法会,庆贺佛祖释迦牟尼诞辰。释迦佛每岁四节事:诞辰(四月初八)、成道(腊月初八)、出家(二月初八)、涅?(二月十五)。
 楼主| 发表于 2006-7-1 16:50:3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月节事
* A% ]; N7 |- W
, Y4 Q, e0 H$ Q! ?5 o( U
% l- g# @/ A: M# ^" J* E- K+ _    夏至。  农事八大节气之一。因处于农忙中,故礼俗简单,家庭以食消暑食品度节。如食绿豆甜粥及“茯苓糕”消暑避疫。
, M0 e8 e* n- |" P+ `0 x" a; d6 D( k6 D" D/ J0 ?* v: W! W
    初五端午节。  同俗要食米粽,赛龙舟,还有“河上捉鸭”,“水底摸鱼”等水上竞技活动,农村家庭常于大门首插榕枝、稗谷以避邪求福。俗谚,“插榕勇灵灵,插稗有吃有卖”。古俗小儿以五色丝线系臂曰:“长命缕”(系至七夕方解去),男子要饮雄黄酒,洗兰汤去邪驱瘟。午时在纸上书写全家人口生辰八字送水边焚烧,名曰“辟瘟”。   i" P/ G$ q$ D$ _4 d
    同安端午习俗系越、楚、闽文化交汇融合之结果。远古江南水乡,五月仲夏湿热多疫病,有“恶月”之称,故百越先民想出种种驱邪去祟的办法以避疫。“龙舟竞渡”即是先民们娱神驱瘟的原始宗教行为。很久以后,各地才依据信仰,注入不同历史内容,如江浙地区为纪念水神伍子胥,荆楚地区为纪念屈原,云南傣族则为纪念民族英雄岩红窝。竞渡时间也不一,唐在春季,宋在三月三,至明代为宣扬忠君守教,才下令全国统一在屈原投江之日竞渡,以纪念屈原忠君爱国精神。至于捉鸭摸鱼插榕贴稗之俗,则是闽南先民娱神驱瘟的遗迹,反映了远古闽南先民渔猎与粗放农业结合的生活方式。各地端午节习俗的渐趋统一,反映了我国古代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加强与封建中央集权政治的强化。
 楼主| 发表于 2006-7-1 16: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月的节事
' E2 Q5 R8 a* V. A% v9 b0 c$ K& F' N  B9 c
/ s$ r0 D3 @$ P: B4 o, V4 l
    初六“天晚节”。  以新谷、荔枝时果祭祖,以米粽祭土神,并给60岁以上的长辈做寿衣,煮面线红蛋祈延寿。 1 q' l8 h2 e* k, i. Q  G2 l

; P5 a; d8 n! D& q: S4 t. q' j& L1 t    十五“半年节”。  做米圆祭祖先并祀土地公。 ; w# @' v2 a: b! h4 ]' Q
8 \7 B2 }0 k3 G
    十八为马巷元威殿池王爷诞辰。  旧俗要赴马巷行香,做道场。传说明代一池姓进士往漳州赴任,道经马巷,遇瘟神散天花豆毒以疫民,池进士抢而吞之,登时满脸黑花而亡。马巷士民感其捐躯救民之德,立祠祀之,尊为“池王爷”,世代纪念。
 楼主| 发表于 2006-7-1 16: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月的节事
! r% [- @* n5 E' {+ `7 d/ x5 B  `1 d# S# V, \( s) p; n) u

. r7 }5 ~( u$ W/ [9 w5 {) \    普度。  道教以七月为鬼月,鬼门关整月开放,无主孤魂野鬼四处求食,故民间按村、镇、街、巷序日而供,使野鬼日有食而不为祟。
* x% [# R7 w6 r" a9 T# F3 X. l  D" f7 u: E! A3 g
    十五为“中元节”。  地官舜帝诞辰,旧俗朝元观大作道场法事,庆贺地官生日并超度十方无主孤魂。“普度”之俗不仅迷信,且铺张浪费,有害于国计民生,急需移风易俗,现为政府严禁。
9 C4 b2 R" u; S* A  p8 `  m* O! [3 u- h
    初七为七夕乞巧。  源于古代神话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的故事。古俗同安妇女用丝线穿七孔针赛巧,陈瓜果香案于庭中拜织女(天孙)乞巧。小儿拜天孙求聪惠并去“续命缕”(端午节所系)。
 楼主| 发表于 2006-7-1 16:5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八月的节事
! }9 d( K5 T) H6 A, `# J; r" N3 ~" ~2 I+ g

( Y2 k6 Q" M8 E6 S& d    十五“中秋节”。  中秋为秋收之节。同安民间以牲礼、月饼、米粉芋魁祭祖及土地公,有远古“秋报”谢神之遗意。夜晚以月饼祭月神,全家“赌状元”。 6 f+ c/ l6 Z! N
    中原神话传说:夏代后羿之妻嫦娥于八月十五夜吃药奔月,成道为月神,故中秋为“嫦娥成道日”,民间以月饼拜贺,祈祝“月圆人圆,万事如意”。
& A: z/ V& E* {4 V# p. D$ n" y% {    同安民间中秋除拜月祈福之外,尚有纪念元末同安抗元起义的历史内容。相传:元末同安的白莲教徒以月饼夹带字条,传令各家各户在中秋之夜同时杀掉鞑子。这个传说,歌颂了同安先民反抗封建压迫,机智勇敢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富有历史教育意义,具有同安民俗的特色。
. Y) e0 f6 Z8 B. \) r    同安古俗有妇女中秋夜“听香”、“偷菜”之举。妇女拜月祈告后,出门便行,以最先听到之响声卜休咎,谓之“听香”或“听响”。姑娘于中秋夜可随意摘人之菜,谓“偷葱嫁好汪(夫),偷菜配好婿。”
1 `0 L- i' R7 c! r9 h& J8 M
- P* K4 i5 X5 t    廿六日祭“陷城祖”。  为同安独有节事,纪念清初屠城遭难之先民。《县志》载:清顺治五年(1648年)八月廿六日,清军攻陷同安,屠城四日,杀人数万。三秀山僧无疑大师率徒达因等六人昼夜背尸万具至轮山东麓焚埋,建“无祠亭”以祭,后游方僧人亘信大师路过,名其地曰:“同归所”刻石志之。每年八月廿六日,同邑士民结队上轮山梵天寺做功课,超度遭屠之祖先,并至五显桥头“同归所”公祭
 楼主| 发表于 2006-7-1 16:54:42 | 显示全部楼层
九月的节事+ B. L3 L/ i. Z/ r& y$ \0 R

- X/ P1 x) s# X! p8 l" o8 U; W. J0 V, Q; _2 S9 X
     九九重阳节。  为中原南传之古俗。古人以“九”为阳之极,而“极必反”,“盛而亏”,故同邑民间忌“九”数,逢“九”不吉,老人逢九必超前做满十寿以避凶趋吉。九九更是大不吉,故须仿桓景故事,登高避祸。茱萸为避疫中药材,菊花于深秋独放,有顽强生命力,故民俗喜佩茱萸,登高饮菊花酒,以避疫延寿。此俗早已废除。
' \; @- G$ o8 m5 C: S: [7 V/ i0 H' ~1 w* G1 U  _, O( {9 L. M7 f

# ]+ t. a. ?/ r十一月的节事
- c0 Q  |9 O! l. @: n/ w0 X0 U  a4 V) V1 z9 U

4 B* k2 a6 d9 b+ Y, `( L6 T    冬至。  冬至均在十一月,是日夜最长。周秦以十一月为正,以冬至日为岁首,称“小年”。六朝称“亚岁”。至今同安俗谚云:“吃过冬至圆,年岁长一年”。历代帝王均于冬至日至南郊祀天。而同安民间则于是日祭祖,祭品中必备红白两色汤圆。米圆性粘,象征“过小年合家团圆,亲族和睦”之意。 * Q$ e4 g8 ]8 n! [. v+ [8 J6 E

1 M& X4 J  O0 D5 b腊月的节事
. s  a& Z2 o0 Q/ I. ~# g0 ?& ], P' H3 x6 s
8 ^" k- s& R3 `) E7 W5 u
    初八释迦牟尼成道日。  同邑民俗要吃“腊八粥”,以红糖、红豆、桂圆、红枣、花生、生姜等八种作料配糯米熬粥而食,有驱寒暖胃之药效。是日信徒至梵天寺礼佛,寺僧以甜粥馈客。
发表于 2006-7-2 21: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同学发现你很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诚毅小家 ( 小家社区工作室 闽ICP备05007965号 )

GMT+8, 2024-6-26 15:12 , Processed in 0.08501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