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一心不能二用?不能既在音乐上用心同时还要在电影上分身,所以这张本该在2010年下半年就计划要发行的《狂想曲》被压箱了又一个半年之后,直到2011年上半年的最后一天才面世。唱片公司是精明的,是懂得如何去取悦市场,如何去弥补乐迷这多出来的半年的等待,所以这张《狂想曲》虽然还是《狂想曲》,但是绝非2010年计划要发行的那张《狂想曲》,至少在收录的歌曲数量应该是有增无减,谁是旧爱,谁是新欢,无从知晓。不过无疑,新欢、旧爱14首歌曲的一次性大放送可以让市场、让乐迷无所计较,无暇顾忌,关键是在耳朵上得到了满足,得到了弥补。
但是,通过《狂想曲》的这14首歌曲乐迷真的能让乐迷感到满足,得到弥补吗?
也许可以吧。从整体而言,萧敬腾的这张《狂想曲》是对《王妃》专辑在构架上的部分延续,与《王妃》专辑相同,标榜的主打作品《狂想曲》依然是一首摇滚性质很强的作品,整首歌依然霸气而又张力,在表现上与上一张专辑中的《王妃》有着同等的号召力。不过在这张专辑中又不仅仅限于只有那么一首霸气外露的《狂想曲》,实际上除了《狂想曲》外,萧敬腾创作的同是以摇滚作为主要特色的《白蛇传》、阿弟仔创作的《怎么说我不爱你》等作品实际上还是能在音乐特色上与《狂想曲》齐驱并驾,看得出来唱片公司还是有意想让萧敬腾的音乐朝着一个固定的特色方向发展,所以加重了摇滚风的比例。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专辑中的慢板情歌作品锐减了不少,并且更注重歌曲的深度、气质的体现,因此专辑的主打慢板《你》在打造上与萧敬腾过往专辑中的慢板作品还是有着一定本质上的不同,流行性减少了不少,但是歌曲显得更为饱满而具有可听性。当然,《狂想曲》依然是一张未至于完全脱离流行性的专辑,所以实际上专辑还是有不少作品带上了相应的流行色彩,毕竟这些创作人本就都是流行金曲的创作高手,好比黄韵仁创作的《复制人》、蔡健雅(微博)写的《只能想念你》、李伟菘操刀的《信仰》等歌曲都能保证一定的流行可听性,不过在不同方式的编曲效果的作用下,这些歌曲倒也能在流行之余带来不同的风格感受,丰富专辑的可听性。因此若是只限于以上的表述,通过收录歌曲的数量,以及专辑在风格的表现形式上,那么《狂想曲》倒也还是一张基本能让乐迷有所满足的作品。
也许,也不能让人感到满足吧!《狂想曲》这张专辑依然缺少较为统一的气质,内容也欠缺一个明确的中心点,所以风格虽然多元,但是放置于整张专辑中就显得过于凌乱,这或许还是在于参与整张专辑的创作人太多,而创作人与创作人之间并没有很好的共识,只为一张专辑的一个中心点服务,反倒是有一种你有你创作,我有我创作的拼盘式做法。此外专辑虽然有意偏重了摇滚的特色,但是实际打造出的摇滚无论是风格还是呈现方式并没有太大的新意,特别是作为主打的《狂想曲》,你要说是《王子的新衣》、《王妃》的一种延续或是升级也没有什么不可。当然萧敬腾要体现出异同还是在唱腔的表现上有了调整,在这张专辑中他不再扯嗓子,往死里吼,采用了压低、收敛唱腔的方式演绎,就听感而言这样的诠释方式很新鲜,但是却也抑制了摇滚所该有的沸腾、热血的特色,那么到头来听到的只有萧敬腾刻意的卖弄与炫技的表演方式,流失了本该自然流露的摇滚情怀。此外,萧敬腾对不同作品的诠释之前,对于作品的理解也有一定的不足,就好比蔡健雅创作的《只能想念你》。这是一首很典型的蔡健雅式作品,不只是创作的模式,歌曲自身也被赋予了很浓郁的蔡健雅艺术特色,歌曲的演绎不具太大的难度,但是要能唱出个人的风格就绝非易事,而萧敬腾的演绎,尽管他在诠释的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的真假音的转换,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并没有唱出个人的风格加入自己的见解,继而到头来也就好像萧敬腾在翻唱蔡健雅的旧作那般平平而过,一不小心还让蔡健雅的个人创作气质喧宾夺主。
14首歌曲的《狂想曲》能否让听众的耳朵感到满意?那是见仁见智。客观地说唱片公司是有意在《狂想曲》专辑中进行变革,但是变革得又不极致;是有意要跳出《同名专辑》、《王妃》过于类似的打造模式,但是又舍不下用各位金牌幕后堆砌出的华丽感而乱了全局;而萧敬腾也是有意要在演绎上带出全新的感受,但是依然不是很鲜明的个人风格以及对作品的理解性的不足是一块绊脚石。其实萧敬腾的音乐之路并不难走,只是萧敬腾或是唱片公司一直想要的太多,至今仍旧没有能很洒脱地走出自己的个性,走出自己的优势。《狂想曲》没有原地踏步,但是也没有大步向前,只不过是朝前小小的迈出了斯文的一步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