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周围的老人几乎都是不识字的,唯有奶奶是个例外。奶奶不仅识字而且还挺有学问。上小学时,有一阵我怎么也分不清鲜和艳字,总是将它们搞混了,用鲜作艳,用艳作鲜。为这事奶奶揪着我的小耳朵说过多次,可我仍然转眼就忘了。 * p# l3 [3 n5 D7 P1 W
7 R" a) A* o/ P4 B: _2 `1 j' `7 h
4 Q! V a4 V! M9 I5 N% \ S
有一回,奶奶端了一碗汤给我,我尝了一口,味道真是好极了。
. k. j$ y0 a2 }' P, T
3 V3 E# j, t. z: t% T# i
9 Q& f6 l" Y. m 这是什么汤啊?
* k% t4 f5 b2 h& A) x/ @5 y$ @/ F( S3 k; y& K
, F( l+ h# Y9 { 奶奶说:这是用鱼肉和羊肉混合后做的汤。鲜吗? ! A/ F5 `+ d7 w" j9 T# w
+ a; g8 Z% O2 [) \& P0 g: r6 ?9 b( ?3 P
我说,真鲜。 2 F1 }/ {- p# O* v
; g; q8 L7 t' R8 h' T, Q1 D: b* m
/ N' D+ T# g$ K# k3 c3 I# Z
你再想想它为什么鲜,因为它是用鱼肉和羊肉做的! # a0 o" I+ d8 ^! ?1 O
, w! p" o3 ?4 b- W1 [/ l
& z2 ]# `$ E' C2 S
这解释真是妙极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写错鲜艳二字。
# a# \6 n2 r& X: Y! o5 ~! ?8 q! _9 j; A. j0 O
7 j6 C( u& ]% i5 H 用现在的话来说,奶奶具有大专学历。她小时候上过几年小学,家里就不让她读了。后来碰上将要成为我爷爷的那个人,他极力劝奶奶随他到河北去读保定女子师范。奶奶同家里说时,遭到一致反对,都说女孩子读点书识点字就行,关键是要将针线活学好。奶奶不和他们吵,自己把自己关进房,拿了一块布一门心思地绣起花来。
5 H8 W$ I( ? l5 s3 F9 V- A* q4 [9 e! v4 N/ a- T7 G& R6 B1 q
+ X3 S- [; N/ e* {0 \ @! G" e 她绣的是黛玉葬花,在房里一坐就是三天三夜,不吃不喝也不睡,饿了三天,越发楚楚动人,见到她的人没有不生怜的。长辈们没办法,只好发话任奶奶去。 ; A8 S9 k" f3 {
. u+ q/ b8 x: n: F% O) N! A8 [5 }
5 K# U; J# w D0 ~) R
奶奶毕其一生,最爱读一本《红楼梦》,连她自己也说不清读了几百几十遍,她不爱贾母、不爱熙凤,唯独对林黛玉特别钟爱。她常常对我和妹妹说,年轻时,她将林黛玉当作自己的姐妹,生了父亲以后,她将林黛玉当作自己的女儿,现在她又将林黛玉当作自己的孙女。 0 ^# H7 I/ \0 |+ K
* y9 W: N1 E+ z4 R: s, I& V8 ^
3 h! [" G4 U2 j" O 奶奶称赞女孩子时,从来只用一句话,“你长得真像林黛玉”。读《红楼梦》时,每逢到了黛玉葬花那一章,奶奶总是哭成个泪人儿,而一旦到了黛玉魂断潇湘时,奶奶便哭得死去活来,常常两天不思茶饭,只知道长吁短叹。 1 r& @- ^, v8 c+ L: K4 b- G
' ?+ H: B/ |9 A' C+ c3 Q' e9 ?. A4 s" p7 ~
父亲长到20岁时,便开始领女孩子上门来请奶奶认定。奶奶看过之后,总是说,这是个王熙凤,那个是薛宝钗。父亲知道奶奶要的是林黛玉。他又找了一个女孩领回来。这之前,他请别人评价过,大家都说这是一个活生生的林黛玉。谁知奶奶见了以后,却说她不是林黛玉,而是秦可卿。
. e, Y0 k: _8 @" ?- O# S1 f5 R4 l- A
6 l& F. e/ o! G- s3 c4 f& I 直到有一天,父亲将母亲领进家门,那时母亲刚从大病中恢复过来,脸上的嫩红还可以看出那痛苦的痕迹,母亲穿着一身素色衣裤,纤瘦文弱的样子,一出现在屋里,奶奶便忽地眼睛一亮,禁不住地走上来,拉着母亲的手,也不知是悲是喜,眼窝竟真的潮湿起来。不过,奶奶当时并没有称她什么,只是说了一句:这一生只要我在,就决不会再让你吃苦了。
7 J$ p, R M" {: ~1 b0 C; Y
) j. B( L$ J: e. q+ P J8 m
0 `/ w4 [% V1 K, Q 母亲后来对我们说,当年奶奶讲的那话,她一直认为实该是对林黛玉讲的。天下的真女孩只有黛玉一人,这是奶奶毕其一生而得出的结论。 ' Y$ |- r/ g% E" z; w i+ J
0 A3 a0 g3 v* B5 Z7 w! K3 Y" h
3 R* O9 m& ^, i) @! A t$ N[audio0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