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毅小家|集美大学生活【集美大学,诚毅学院,水产学院,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财经学院,体育学院,航海学院,集美学村,石鼓路,龙舟池】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梦里人间

经济研究社---世界经济新闻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16:4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球钢铁企业兼并风云再起

一线观察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孙 健

  由法国、西班牙、卢森堡三国控股的阿塞洛钢铁有限公司(Arcelor SA)日前宣布,将出资130亿欧元,并购俄罗斯的瑟伏尔斯塔(Severstal)钢铁公司。阿塞洛公司此举再一次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据阿塞洛公司首席执行官居易·多尔透露,两家公司就并购事宜的谈判与磋商其实已经进行了约3年的时间,而米塔尔公司日前对阿塞洛的并购行为,刺激了阿塞洛公司加速确定新的合作伙伴。因此,瑟伏尔斯塔公司很快成为最佳的并购对象。按照双方协议,并购活动将使阿塞洛的股票市值上涨至每股44欧元,比米塔尔并购报价每股增加约20%,使得此前米塔尔希望通过现金加股票方式并购阿塞洛公司的计划彻底破产。

  阿塞洛公司在并购瑟伏尔斯塔公司的过程中,采取了一些保护性措施,如拥有瑟伏尔斯塔公司约90%股权的董事长莫尔达索夫拿出约117亿欧元的资产和13亿欧元的现金,换取阿塞洛公司32%的股权,约为2.95亿股(每股44欧元),总计金额为130亿欧元。作为重要股东的条件,阿塞洛公司要求莫尔达索夫遵守4年内不对阿塞洛公司增加持股的约定,同时也不应在5年内对外出让现有股权。阿塞洛公司的并购原则是,保证其股权结构和股票市值的稳定,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司合并后的规模优势和地缘优势,产生最好的竞争效益。

  两家公司通过并购既融合了相同的产业优势,又具有不同的市场地域和原材料基地。并购后公司钢铁年产量将达7000万吨;年营业额将达460亿欧元,比米塔尔多出190亿欧元,其中40%的产值在俄罗斯和南美完成。瑟伏尔斯塔公司则拥有南美的铁矿、煤炭和意大利的卢基尼(lucchini)钢铁公司。

  并购的浪潮在不断地创造全球钢铁“巨人”,对于阿塞洛和米塔尔这样的钢铁公司而言,投标与并购不仅可以强化自身竞争能力,还能提高应对全球产业一体化的挑战。然而,通过并购方式挤垮主要竞争对手,以抢占竞争优势,往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在不久前一次独联体国家钢铁资产的拍卖中,米塔尔公司击败了阿塞洛公司。但事后米塔尔公司透露,竞标使最后价格提高了大约20亿美元。

  全球钢铁企业不断兼并的风潮令人深思。专家们认为,原因就在于钢铁行业已经进入了由超强、超大企业集团主宰业界发展的时代。铁矿砂及铁矿石等原材料价格的升降,世界钢材市场份额的划分,甚至交易的游戏规则都在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大型国际企业集团。钢铁生产完全由国家保护,而销售处于封闭市场状态的格局已经不复存在,全球钢铁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国际市场化阶段,钢铁工业也由特殊行业、战略行业转变为普通的工业行业。

  不过,有专家认为,并购的风潮有助于促使全球钢铁业界建立一个新的、权威的和有效的产业组织进行同行业指导和规范,由这个机构适时向业界公司发出信息,使业界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以便准确把握时机调节产量,保证需求高峰和低谷的平稳过渡,尽量避免这一产业出现大起大落的变动和恶性竞争局面的发生。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16:50: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经济论坛将设北京代表处

世界经济论坛相关负责人2日表示,该论坛将于本月13日在北京设立代表处,这将是其在亚洲地区设立的首个代表处。

  世界经济论坛首席运营官、执行董事施奈德说,目前在北京设立代表处的事宜正在加紧筹备,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执行主席施瓦布届时将亲临北京主持代表处设立仪式。

  据介绍,在设立代表处的同时,世界经济论坛还将在北京发起“全球成长型公司网络”项目,其目的是利用世界经济论坛的信息和网络,促使新兴跨国公司发展成为下一代全球企业的先锋,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施奈德说,世界经济论坛北京代表处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筹备将于2007年8月在中国召开的首届“全球成长型公司年会”,届时将有来自全球的300多家不同行业的“成长型公司”领导人汇聚中国。除交流经验外,他们还将有机会同当今世界一流的跨国企业领导人及世界经济论坛的顶尖专家共同探讨未来发展战略。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16:5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曼德尔森今抵华 知识产权为焦点

被我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称为“我的老朋友”的欧盟贸易委员会委员曼德尔森,今天将抵达广州开始为期5天的中国之行。而中欧能否达成《保护知识产权谅解备忘录》,欧盟对华鞋类产品征收反倾销税的问题将是曼德尔森此次中国行的关键。

  按照预先制定的行程,曼德尔森访华的首站选择在广州。而反对欧盟对中国鞋类产品征收反倾销税的上诉企业代表有不少是广东企业。曼德尔森还计划明天在广州中国大饭店进行演讲,如何回应中国企业的抱怨也将引人关注。

  曼德尔森将在6月7日抵达北京开始他的实质性谈判过程。曼德尔森同他的老朋友商务部部长薄熙来之间的首要议题将是保护知识产权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17: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俄美关于俄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遭遇僵局

2006-06-02 08:56:19

  俄罗斯经济发展和贸易部发言人马约罗娃1日说,俄罗斯与美国就俄加入世界贸
易组织事宜的双边谈判仍在进行,但双方目前在俄金融市场准入问题上陷入了僵局。

  据俄塔社报道,马约罗娃表示,俄美双方已就俄其他所有市场准入问题达成了协
议,但在俄开放金融市场问题上仍僵持不下。俄罗斯允许外国资本进入俄银行和保险
业,但禁止外国银行和保险公司在俄境内直接开设分支机构,这一立场遭到美方强烈
反对。她强调,俄罗斯在上述问题上不会作出让步。

  马约罗娃说,鉴于俄美双方各持己见,目前很难预测双方的谈判何时能结束。不
过俄方对于谈判前景仍持乐观态度,一旦俄美在俄金融市场准入问题上达成协议,俄
罗斯将在半年内结束余下的加入世贸组织程序。

  俄罗斯是至今尚未加入世贸组织的最大的经济体。俄罗斯于1993年6月申请
加入世贸组织,1994年开始相关谈判。申请加入世贸组织的国家或单独关税区必
须与任何一个想与之单独谈判的世贸组织成员达成双边协议。目前阻碍俄加入世贸组
织进程的世贸组织成员只剩下美国。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17: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储蓄率过低 连累全球贸易平衡

2006-06-02 10:24:25

  央行在6月1日发布的《二○○六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表示,不
断扩大的全球失衡风险等问题将加剧不稳定性并进一步恶化全球经济的脆弱性,而提
高美国储蓄率对解决全球失衡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

  央行在报告中强调,全球经济失衡从长期来看是不可持续的,一旦发生无序调整
,就会对全球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稳定构成重大威胁。因此,各方应承担起责任,实
施必要的政策,加快结构调整,化解风险。

  据了解,“全球失衡”的失衡现象是指一国拥有巨额贸易赤字,而与该国贸易赤
字相对应的贸易盈余则集中在其他少数国家。

  央行表示,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基本表现是,美国贸易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
,而日本、中国、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等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作为失衡
的一方,美国2005年贸易赤字总额达到了空前的7257亿美元,占其GDP的
比率由10年前的1.2%骤升至5.8%。而作为失衡的另一方,日本、中国等亚
洲国家、主要石油出口国及部分欧洲国家的贸易顺差则达到1000亿美元的规模。
其中我国尤受关注,2005年我国贸易顺差达1019亿美元,特别是对美国的贸
易顺差达1142亿美元。

  央行认为,对于全球经济失衡现象及我国贸易不平衡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从两种
角度加以分析,一是贸易视角,二是储蓄视角。而中国贸易顺差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
反映了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的变化:一是加工贸易成为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2
00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值的比例达到49%,加工贸易顺差达142
5亿美元。二是外国直接投资在跨国外包和改变贸易平衡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从储蓄视角来看,中国及亚洲一些国家有着非常高的储蓄率,而过多的储蓄没有
全部转化为投资,对应为贸易顺差。中国储蓄率较高与社会转轨期间的社会保障体系
缺失及崇尚节俭等原因有关。而在储蓄率较高的情况下,随着国内投资边际收益率的
降低,储蓄资金会倾向于投资到国外,寻找更好的投资机会,包括官方和民间的对外
投资。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由于长期结构性原因也存在储蓄过剩的问题,因此对美国
也有较大贸易顺差。

  而作为全球失衡的核心,美国巨额贸易赤字则对应着其总体储蓄的空前萎缩。不
仅个人储蓄率降至零以下,政府财政赤字也不断膨胀。2000年以来,美国维持扩
张性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在2004年达到4%。由于美国过度消
费,国内储蓄短缺,不得不引入国外过剩储蓄,从而造成了巨额贸易赤字。

  央行指出,由于全球经济失衡涉及到复杂的结构性因素和多层面的相互关联,因
此调整全球经济失衡要充分考虑各方所应承担的责任。提高美国的储蓄率、加快日本
和欧洲的结构改革、健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金融体系,三者缺一不可。其中,采取有
助于提高美国储蓄率的政策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

[]
[46]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17:28: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东亚外汇储备流向70%流向美国 20%流向欧洲

2006-06-05 08:43:32

  据世界银行统计,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40年中,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占
GDP的比例平均翻了一倍以上。外汇储备增加在增强一国国际收支支付能力和抵御
货币危机能力的同时,也给资金短缺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机会成本。
由于国际金融体系的不稳定使得汇率变化无常。许多国家为了抵消汇率的剧烈波动不
得不保持大量的外汇储备,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偿债和进口支付之需。

  显而易见的现实是:拥有大量非借入储备的经济体集中在东亚,世界外汇储备额
排名前10位中,亚洲国家和地区占7个。外汇储备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有了大幅增
长,这是因为,由于东亚的制造业始终不断地、持续地崛起,东亚地区,包括日本、
“四小龙”、“四小虎”和中国大陆先后出现了持续的盈余。

  在过去10年里,世界外汇储备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主要特点是,美元所
占的比重大幅度上升,而日元的比重明显下降,欧元已成为第二大储备货币。据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统计,1991年,在世界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中,美元占51
.3%,到1999年这一比例上升到68.4%,2000年虽略有下降,但仍达
68.2%;日元所占的比重在1991年为8.5%,到1999年下降到5.5
%,2000年进而降至5.3%;英镑的比重1991年为3.3%,到1999
年上升到4%,但2000年又降为3.9%。欧洲单一货币欧元从一诞生便成为世
界第二大储备货币。1999年,即欧元正式启动的第一年,欧元在各国外汇储备中
所占的比重即达到12.5%,2000年上升到12.7%,尽管其汇率不断下降


  从总体上来看,发达国家更青睐美元,而发展中国家的欧元储备比重相对较大。
2000年,在发达国家的外汇储备中,美元占73.3%,欧元占10.2%,日
元和英镑的比重分别为6.5%和2%;而在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中,美元占64
.3%,欧元占14.6%,日元和英镑分别占4.4%和5.2%。

  由于东亚主要的贸易对象是美国,贸易中的结算货币也多为美元,更为重要的是
,东亚多数国家采用的是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因此东亚的外汇储备结构以美元为主
为不足为奇了。根据历史的世界外汇储备结构以及东亚具有雄厚官方外汇储备的现实
,我们认为,东亚的外汇储备流向与储备结构的变化基本一致。初步估算,我们认为
,东亚的官方储备约70%流向美国,约20%流向欧洲。

  这些经济体在储备管理时为什么选择了美国国库券为主要投资品种?大致有以下
一些原因:本地区软弱的银行业难以充分保障巨额储备的安全性和收益性;本地区货
币及本币资产尚未充分国际化。因此我们认为,拥有巨额储备的东亚国家或地区向美
国输出了资本。

[]
[46]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17:3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经济结构调整 加剧国际金融市场动荡

2006-06-05 10:25:32

  国际金融市场5月以来出现了惊人变化。各种资产价格如“过山车”般震荡。种
种异象使人不禁要问:市场波动由何而起?何种力量在延续和放大市场波动?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美联储

  在国际商品市场,期金、期铜、期油等衍生金融产品价格在第2周以连续破纪录
的另类方式疯狂飙升,继而又在第3周一泻千里,并于第4周再次企稳回升;在国际
外汇市场,美元汇率经历了由弱至强再转弱的波澜起伏,人民币汇率也在“破8”、
“回8”的交替之中宽幅震荡;在国际股票市场,美国股市、中国香港股市、印度股
市均出现了突然性的跳水走势。

  能够让市场主体如此混乱的,自然是在国际金融领域中举足轻重的美联储。

  在5月10日第16次加息之后,美国基准利率已经回归5%的“中性水平”,
市场纷纷预期货币紧缩的尾声已到来。但5月16日发布的核心通货膨胀数据和5月
25日发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时超过事前预期的事实迅速放大了美联储6月继续
加息的可能。同时,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的含糊不清在5月也尽显无遗。美联储
一方面表示“货币政策变化的主要目标依旧是控制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又声称“是
否继续加息需要就今后经济走向变化进行抉择”,这意味着伯南克的政策目标在复杂
局面之中已经趋于模糊。

  美联储政策取向的轻率变化迅速引致了市场心理的上下波动。更重要的是,在对
格林斯潘和伯南克政策哲学的比较中,美国货币政策中的深层次问题逐渐被市场所发
现、强调和宣传,这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恐慌,国际金融市场不可避免地在短期宽幅
波动中越陷越深。

  双重标准的“恶果”

  那么,美联储政策中的深层次问题在哪呢?

  答案就是“喜松恶紧”的“双重标准”。这种“双重标准”的注释就是:面对能
源危机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美联储在消极地进行着货币紧缩;而面对进口低价带来
的通货紧缩压力,美联储却在积极地进行着货币放松。这种尺度不一的政策哲学悄无
声息地引致了如下局面:通货膨胀与资产泡沫并存。

  前些年过于长久和随意的银根放松营造了一个风险暗藏的负利率时代,信贷扩张
和投资加速直接刺激了房市的火爆,而房价的高企又刺激了抵押消费的增长。在这种
彼此循环的透支增长模式下,美国资产泡沫不断积聚。而在能源危机到来之后,美联
储则表现出了无畏的迟钝,这种货币当局的松懈和宽容直接促成了通货膨胀的潜在抬
头。是通货膨胀总是会侵蚀财富,是资产泡沫总是会骤然破灭,关键在于时机。5月
的国际金融异动就提供了一个长期风险释放的大好契机。

  世界经济结构性回归

  在深层次上,世界经济在过去几年中对应有稳健轨道的偏离更是值得关注。世界
经济连续11个季度超过4%的平均GDP增长堪称30年来最佳。而与之如影随形
的,竟是较为温和的通货膨胀。这种增长有力与物价稳定的并存似乎与2003年以
来石油价格的持续飙升格格不入。

  此前,欧美宽松的货币环境刺激了总需求飙升,而廉价的亚洲市场尤其是中国市
场保障了总供给充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互交融的政策取向在世界经济舞台上
演了一出供需两旺的“双簧”。

  然而,现在发达国家的货币紧缩减缓了总需求扩张,而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
也降低了对总供给的支撑。在满足全球投资需求方面,自我保护意识觉醒的中国市场
正从“来者不拒”的供给疯狂中趋向理性,2005年以来中国FDI的增势放缓就
是这一战略转变的直观表现。

  在满足全球消费需求方面,对自主性、品牌化、创新度的强调让中国商品不再局
限于“价廉物美”的简单加工和直接复制。中国外贸对世界经济总供给的数量贡献正
在悄然减小。

  因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政策搭配”正在从充满激情的“双松”转向审
慎有序的“双紧”,世界经济正开始悄然回归理性发展之路。这种结构性回归必然以
长期风险释放为序幕,而国际金融市场的短期动荡正是这样一个有利契机。

[]
[46]


来源:中国经营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17:3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出台新国家能源战略 对中国需求做重点分析

2006-06-05 10:25:32

  5月29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公布了《新国家能源战略》报告,对日本的能源战
略作了重要调整。报告称,今后日本在能源、资源的保障方面要更加积极,来源也要
更加多元化,争取到2030年,把原油自主开发比例由目前的15%提高到40%
。战略报告同时强调,日本要在与中国、印度的能源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

  认为高油价将是长期的

  两年前,记者去位于东京的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采访时,所内的专家们一致认为
,当时的原油价格只是一时走高。但在最新的报告中,日本则明确说,今后石油价格
将长期地维持在高位上,并给出了两点理由。

  第一,时局的变化。上个世纪石油危机后出现的油价稳定局势已经不再,开始向
高油价转变,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第二,中印的出现是油价长期维持高位的原因。报
告认为,中印等亚洲国家能源需求的上升,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印度
,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4大能源使用国,70%的石油依靠进口,今后的需求还会增
大,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

  整个《新国家能源战略》报告对世界主要国家及周边经济体的能源概况都进行了
详细的数据分析,尤其对中国特别关注,甚至还详细列举出中国的进口石油来自何处
、逐年变动情况等。

  加大自主开发力度

  此次日本公布的新国家能源战略的第二个大的变化是:日本开始要加大自主开发
油田力度。由于日本本土能源有限,因此要想实现原油自主开发比例40%的目标,
就意味着日本必须加大海外投资油田的力度。而新的能源战略报告也特别强调了要扶
持国内大石油公司,以便于与国外对手展开竞争。今年4月,日本国际石油开发公司
和日本帝国石油公司刚刚合并。日本媒体认为,拥有国际石油开发公司36%股权的
日本经济产业省,在这两家石油开发商的“联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目的是形成一
个实力雄厚的实体,提升竞争能力。

  近来,日本一直在加快寻油的步伐:得到政府支持的日本阿拉伯石油公司正在逐
渐确保它在中东地区油田的开发权;2004年初,日本和伊朗签署协议,联合开发
伊朗的阿扎德甘大油田;去年10月,5家日本企业得到了在利比亚开发6个油田的
权利……日本的海外能源项目正在逐年增多。

  但有分析人士认为,日本的新能源战略走的是一条充满矛盾的路线。日本政治走
的是一条追随美国的政策,在阿拉伯外交上惟美国马首是瞻。目前,正是由于美国要
对伊朗制裁,日本一直追随美国,因此使伊朗油田迟迟不能决定动工。日本新国家能
源战略虽然在字面上要加强国际交流,但日本的政治外交不变,要实行新的国家能源
政策,前途未卜。

  重新向核电倾斜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孟庆波对记者说:“也许用不了多少年,日本
就要成为清洁能源的出口大国了。”日本近年来在清洁能源方面的研发生产均让世界
刮目相看,主要厂家京瓷、夏普、三菱电机等,都实现了太阳能电池生产量的翻番。
但清洁电池远水不解近渴。从5月29日发表的新能源战略上看,日本今后更会在核
电上有比较多的动作。日本在战略中呼吁重新探讨核电作用。可惜,近年日本核电方
面的事故不断,民间对核电有着比较大的抵触情绪,向核电倾斜亦非易事。

[]
[46]


来源:环球时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17:3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度经济增速直追中国 今年一季度达9.3%

2006-06-05 10:25:33

  5月31日,印度政府的统计部门公布了2006年1~3月份的国内生产总值
的增长速度,为9.3%,在全球二十个最大经济体中仅次于中国(10.3%)。
而印度2005年财政年度(2005年4月—2006年3月)的国内生产总值增
长速度为8.4%,与2006年2月份向国会提交的预测值8.1%相比,增长了
0.3个百分点。目前,亚洲第四大经济体印度国内生产总值规模已经达到了775
0亿美元,而中国去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为22257亿美元。

  印度的这一经济增长速度超出了大多数分析师的预期和印度政府的预测。据分析
,这一增速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和强劲的消费支出,而以IT业为中心的服务业和以
汽车产业为中心的制造业则成为了印度经济发展的“两台发动机”。一段时间以来,
印度高科技企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这刺激了从住房、旅游到手机通信等服务业消
费支出的显著增加。在印度7750亿美元的经济规模中,服务业占到了一半的比重。

  印度经济的强劲增长势头引发了人们对经济过热的担心。但印度计划委员会副主
席阿卢瓦利亚说:“我认为没有出现任何经济过热的苗头,宏观经济指标显示情况很
好。”印度政府还计划增加对道路、港口等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以争取在未来十年
内实现10%的经济增速。尽管印度人对本国的经济增速充满信心,但在和中国比较
时却表现得很谦虚。印度财政部长表示,印度引进外资只有中国的1/10,要想追
上中国的国民收入水平至少还需要10年。

[]
[46]


来源:新华网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17:3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度抢油击破中印合作格局 未来石油需求相当

2006-06-05 10:25:33

  到2025年,印度对石油的消费水平,将和中国相当,但这个占世界人口总数
16%的国家,其石油储量只占全球的0.4%;有专家预计,在海外油气资源领域
,不久的将来,印度将是中国最主要的竞争对手。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即使在“国际合作”盛行的今天,丘吉
尔的这句名言也是最好的警钟。“政治合作”如此,“经济合作”也是如此。

  相关的最新消息是,中国的石油公司中石化,在收购俄罗斯Udmurtnef
t公司方面,遇到印度最大石油公司ONGC的挑战。Udmurtnef是位于东
西伯利亚的石油公司,它的母公司是俄罗斯最大的合资公司TNK-BP.今年2月
24日,在得知TNK-BP有意出售Udmurtnef后,中石化当即向TNK
-BP递交了收购意向书。两个月之后,印度ONGC发起挑战,与俄罗斯天然气公
司ITERA一起,联合投标Udmurtnef.为了避免孤军作战,中石化随后
找上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与ONGC-ITERA组合相抗衡。TNK
-BP提供的数据是,Udmurtneft年产量为600万吨。根据标准普尔的
估价,这家公司约值30亿美元。

  印度挑起的Udmurtnef收购战,给刚刚签署不久的《中印油气合作备忘
录》蒙上一层阴影。

  今年1月签署的这份《备忘录》的共识是,在收购第三国油气项目时,双方将尽
量保持合作。按照印度石油部长艾亚尔的说法,“没有节制的竞争,只会对卖方有利
,最终两国无论谁胜出都会不利”。

  话音未落,硝烟即起。

  印度ONGC的誓言

  中印之间的Udmurtnef收购战,是哈萨克石油公司收购战的继续。去年
8月,中国另一家石油公司中石油,曾与印度ONGC-米塔尔组合交战,最终,中
石油以41.8亿美元的收购价胜出。

  随后,在厄瓜多尔石油收购战中,双方再次交手,ONGC再次失利。去年9月
,加拿大石油公司ENCANA宣布,将出售其在厄瓜多尔的石油资产。但由于它没
有提供该资产的详细情况,ONGC觉得不够保险,最后退出了角逐。中石油的一个
合资公司收购成功。

  据《财经时报》了解,在哈萨克石油公司收购战中败北之后,ONGC一位高管
曾在与《印度日报》记者交流时,发誓在以后的石油和天然气收购战中,要“不惜一
切代价战胜中国公司”。

  不过,海外收购战的频频失利,却促使印度政府进行反思。“这次失利,表明印
度需要和中国合作竞购国外油气资源,无论何时,只要有可能,希望合作多于竞争。
”印度石油部长艾亚尔说。

  于是,从去年8月开始,印度石油部开始与中国接触,探讨合作竞购海外油气资
源的可能。这种接触到今年1月有了结果。在艾亚尔访华期间,双方签订了《中印油
气合作备忘录》。

  根据印度媒体的报道,这份《备忘录》的内容包括,在未来收购海外油气资源时
,双方将尽量避免竞争,而应该互通信息、采取合作的方式。

  印度制造业的推动

  实际上,无论是印度ONGC的挑战行为,还是其石油部长的合作策略,都服务
于印度的石油安全战略。印度总人口为10.5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6%,但其
石油储量只占全球储量的0.4%。

  1994年以来,印度的GDP年均增幅达到7%。经济学家预测,在未来20
年间,印度的年均GDP增幅将最少为6%。因此,这要求消费更多的石油,换句话
说,要求在海外购买更多的石油。

  《财经时报》从印度商务部了解到,在2005至2006财年,印度的总进口
额为1400亿美元,其中,有430亿美元是用于购买石油。

  印度对海外油气资源的渴求,对其外汇储备是个不小的考验。根据印度官方提供
的数据,其外汇储备目前为1460亿美元。而截至今年3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则
达到8751亿美元。

  这正是印度石油部提出合作战略,希望避免与中国正面竞争的根本原因。印度能
源研究专家克米亚告诉《财经时报》,2000年到2004年,ONGC仅投资3
5亿美元,用于拓展海外事业,而中石油则投了400亿美元。

  不过,印度打算逐渐改变这个局面。2004年10月6日,印度中央政府发布
公告,表示将大力发展制造业,以发展本国经济、提供更多就业。同时,成立国家制
造业竞争委员会,由其制定具体战略。

  2006年3月,印度《制造业国家战略》公诸于世。这份90页的战略书表明
,其未来10年间,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将由2003年的17%,上升到25%
~35%左右。因此,要求其制造业年均增幅达到12%~14%。

  未来需求中印相当

  2005年,印度GDP总值7400多亿美元,居全球第10位。毫无疑问,
其制造业的充分发展,将带来更多的外汇储备。不过,它同时也要求印度购买更多的
石油,以用来推动其制造业的发展。

  有鉴于此,加拿大皇家金融集团经济学家艾伦,在其《印度:另一个制造中的中
国》一文中指出,印度在获取能源以及其他资源方面,在不远的将来,会与中国进行
激烈的竞争。

  “在未来5到10年的时间里,推动印度对能源及其他资源需求的因素,包括人
口的继续增长、城市化扩张、生活水平的提高、运输及工业的需求,以及强劲的基础
设施的支出。”

  艾伦提供的数据是,在过去5年中,印度的年人口增长率是1.5%,而中国仅
仅是0.7%。印度的农村只有30%的地方通电。其电视普及率只有中国的23%
,电脑普及率只有中国的30%。

  这决定未来印度的石油需求将猛增。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在2004年,中
国每天消费石油540万桶,印度每天消费200多万桶。但到2025年,中国和
印度水平相当,每天需消费石油740万桶。

  目前阶段,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是40%左右,而印度则达到70%的水平。“
因此,与其说在收购海外油气资源上,印度已经对中国形成挑战,不如说,这种挑战
才刚刚开始。”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尼亚兹对《财经时报》说。

  由于占有全球石油储量2/3的中东,大多已经在美国和欧盟控制之下,因此,
未来印度将与中国争夺的,主要将是两国周边比如中亚、南亚地区,以及非洲和拉美
等地区的石油。

  在竞争中求合作

  在南亚地区,竞争占主导地位。南亚的孟加拉和缅甸,石油储量比较丰富。相比
之下,这两个国家与中国走得更近。中国正在建设1250公里的石油管线,从缅甸
的石油产地到云南省。

  印度曾经想破坏这种局面。它曾计划在缅印之间,通过孟加拉建一条石油管线,
但后来这个计划泡汤了。

  中国已在阿拉伯海海岸线,位于巴基斯坦南部的瓜达尔建深海港口。这将使中东
和中亚的石油出货更多样化。也是在这个地区,印度选择在伊朗建卡巴哈港口,以方
便从中亚获得石油和天然气。

  在非洲和拉美的竞争——无论是尼日利亚,还是委内瑞拉或古巴——双方对油气
的需求也增长迅速。

  当然,两国在能源方面也有合作。

  比如,双方同意共同开发在伊朗Yadavaran的巨大油田。还在苏丹建立
合资公司,共同开发石油和天然气。今年初,中石油与印度ONGC合作,联合竞购
壳牌公司在叙利亚的石油资产。

  在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天然气管线项目上,印度也盛邀中国加入。“这是因为
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外交关系稳固,有中国参与,有利于印度获得稳定的天然气供给。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尼亚兹说。

  根据中国商务部提供的数据,今年1~2月,中印贸易额达到31.4亿美元,
印度是中国第10大贸易伙伴,紧排在俄罗斯之后。印度经济学家估计,到2010
年,中国将变成印度最大贸易伙伴。

  不过,这种日益密切的贸易关系,将在何种程度上缓解两国间在能源领域的竞争
,现在还是未知数。印度能源研究专家克米亚告诉《财经时报》,竞争不可避免,但
他现在最关注的,是Udmurtneft公司最终会“落到谁的手中”。

[]
[46]


来源:财经时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17:3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欧洲央行的多数经济学家支持加息

2006-06-05 14:13:04

  欧洲央行"影子委员会"中的14名经济学家称,该行应于6月8日提高基准利
率以抑制经济增长可能引发的通胀。

  综合外电6月2日报道,欧洲央行(EuropeanCentralBank
)"影子委员会"(shadowcouncil)中的14名经济学家称,该行应
于6月8日提高基准利率以抑制欧元区经济增长可能引发的通胀。

  欧洲央行的18位经济学家被人们称为"影子委员会",其中有13位支持将基
准利率提高25个基点,4位支持维持现有利率,另有1位支持将利率提高50个基
点。其中,巴克莱资本(BarclaysCapital)的首席欧元区经济学家
卡洛(JulianCallow)和雷曼兄弟(LehmanBrothersH
oldingsInc.)的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卢埃林(JohnLlewelly
n)均支持欧洲央行于6月8日将基准利率提高25个基点到2.75%。

  该委员会中的大多数人都认为,由于欧元区经济发展还在继续增长,因此欧洲央
行目前2.5%的基准利率仍旧无法对通胀进行有效的抑制。

[]
[46]


来源:世华财讯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17:3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普京:冷战思维限制俄罗斯与西方开展能源合作

2006-06-05 14:13:03

  据俄塔社3日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2日在会见八国集团(G8)成员主流新闻
媒体代表时说,俄罗斯与西方的能源合作应遵循平等互利原则。

  普京说,一些西方国家希望俄罗斯允许其介入能源这一俄经济的核心领域,俄罗
斯也希望涉足这些国家的最重要行业。他认为,虽然冷战早已经结束,苏联也已经解
体,但是西方国家至今仍按照旧思维对俄采取一些限制,这些限制将影响双方在能源
领域的合作。

  普京强调,为解决西方公司介入俄能源开采和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西方国家
应减少对俄采取的限制性措施,双方应努力寻找在能源领域实现互利双赢的有效途径。

  关于俄对欧洲能源供应问题,普京指出,在俄罗斯和乌克兰今年年初发生天然气
纠纷期间,俄仍然保障向欧洲国家按规定数量供应天然气,但乌克兰截留了部分俄供
应给其他欧洲国家的天然气,这一责任应由乌克兰方面承担。

  针对德国媒体代表有关俄罗斯与欧洲能源领域伙伴关系可能会终结的问题,普京
说,欧洲国家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不否认与俄罗斯开展能源合作的可靠性,但是欧
洲国家在与俄能源合作过程中只求俄满足其利益,而不考虑俄的经济利益。

  八国集团成员包括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和俄罗斯。
俄罗斯已于今年1月接替英国成为八国集团轮值主席国,并将于今年夏季在圣彼得堡
主办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俄方多次表示,作为八国集团轮值主席国,俄希望将建立全
球能源安全体系列为该集团的战略任务之一。但美国副总统切尼今年5月初在黑海和
波罗的海地区领导人会议上曾批评俄罗斯执行的能源政策,认为俄利用能源优势讹诈
邻国,俄方对此予以驳斥。

[]
[46]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17:3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摩根士丹利一家之言:全球通货膨胀即将到来

2006-06-05 09:29:44

  美国摩根士丹利公司网站近日发表该公司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的一篇文章
,题为《通货膨胀即将到来》,摘编如下:

  全球化放缓拖累经济宏观走势

  全球化步伐放缓拖累了经济的宏观走势。通货膨胀可能也将受到影响。全球通货
膨胀率4个季度以来上升了60个基点。如果这一趋势像我认为的那样继续发展下去
,各大中央银行将不得不集中精力对付通货膨胀,而没有时间去考虑如何促进经济增
长。

  在这一周期中,债券将是最先贬值的资产。在我看来,趋势可能继续下去。债券
贬值最终将拖累其它资产。尤为重要的是,随着收益率曲线急遽变陡,商品泡沫可能
破灭。最后下跌的很可能是股票市场。

  然后,与过去3年的情况刚好相反,世界将经历一段所有资产一起贬值的时期。
这段时期可能持续2到3年。然后,债券市场将率先复苏。

  周期性通货膨胀即将到来

  全球化延缓了周期性通货膨胀,但并没有消灭周期性通货膨胀。全球化阻碍了工
资水平升高这一货币供应量增加和通货膨胀之间的主要传输媒介。相反,过强的流动
性一直在推动资产市场产生需求。全球化使世界各地的需求都在增加,通货膨胀出现
的时间延后了。

  技术革新、“9·11”事件和众多工厂快速向中国转移,导致2002年出现
了大幅度通货紧缩。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的平均通胀率从2001年第二季度的
3.2%下降到2002年第三季度的1.1%。通货紧缩恐慌使美联储将利率降至
1%,使日本银行采取“定量宽松”政策,从而导致了大规模的流动资产热。

  流动资产热通过推动资产市场发展刺激了需求。房地产价格上涨使西方消费者增
强了开支能力。商品价格上涨使发展中国家能用于支出的收入增加。因证券市场发展
和信贷息差缩小而降低的资本成本使发展中国家得以进行投资。

  通货膨胀率将上升有原因

  第一,工资水平可能上升,尤其是在经常账户赤字较高的经济体中。如果服务业
和制造业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互换余地较大,全球化就能有效抑制通货膨胀。随着时间
的推移,这种效应会逐渐消失。

  第二,商品价格上涨还没有完全影响到整体通货膨胀率,因为公司吸收了一些通
胀压力,各国政府也提供了一定的补贴。额外的能源成本可能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
4%。能源价格上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在通货膨胀中体现出来。其它商品价格上涨导
致的额外支出至少也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

[]
[4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17:3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尼日利亚绑架案引发供应忧虑 国际油价大幅上扬

2006-06-05 09:29:44

  由于尼日利亚绑架案引发原油供应方面的担忧,国际市场原油期货价格2日大幅
上扬。

  当天纽约商品交易所7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上涨1.99美元,收于每
桶72.33美元;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7月份交货的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上涨
1.64美元,收于每桶71.03美元。

  另外,纽约商交所7月份交货的取暖油期货价格当天上涨4.38美分,收于每
加仑2.0145美元;7月份交货的汽油期货价格上涨7.03美分,收于每加仑
2.1975美元;7月份交货的天然气期货价格上涨17.54美分,收于每10
00立方英尺(1立方米约合35立方英尺)6.623美元。

  非洲第一大产油国尼日利亚的局势又出现紧张。尼日利亚南部海域一石油钻井平
台2日凌晨遭到不明身份人员袭击,8名在平台上工作的外籍工人被绑架。由于反政
府武装的不断袭击,尼日利亚的原油日产量目前比正常水平低四分之一。

  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1日宣布,将维持目前日产原油2800万桶的限额
不变,并重申该组织将确保“石油价格处于可接受的水平上”。欧佩克轮值主席、尼
日利亚石油资源国务部长道科鲁说,虽然油价仍处于高位,但国际原油库存正在增加
,欧佩克将密切关注市场情况,防止油价出现剧烈波动。如果需要,欧佩克将在9月
份维也纳部长级会议之前再召开一次部长级特别会议,讨论该组织原油生产政策。

[]
[46]


来源:新华网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17:3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度高官希望告诉中国 亚洲足够容纳中印雄心

2006-06-05 09:29:44

  《印度快报》5月31日文章,原题:印度对中国说“亚洲有足够空间容纳我们
”正当中国谨慎地关注印度军力不断增长之时,印国防部长穆克吉访华。他告诉东道
主,亚洲有足够空间容纳印中两国的战略雄心。

  尽管北京不愿就当前印度不断增强与许多亚洲国家军事合作一事正式向印度提出
反对意见,但中国媒体已针对印度寻求在中亚和蒙古建立军事基地,刊登了一些警告
性文章。就在穆克吉抵达北京前一天,《环球时报》表达了对印度在亚洲和印度洋地
区执行“前进政策”的关注,指出,随着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印度想把军事和战略影
响力扩展到南亚之外的整个亚洲。

  通常,新德里会对这些关于印度寻求建立军事基地的报道予以反驳。但它目前逐
渐认识到,两国媒体这种互相猜疑将会最终为两国民众描绘出一幅对方最糟糕的场景
。中国对印度在中亚和蒙古建立基地的忧虑,很像印度担心中国海军进入巴基斯坦、
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和缅甸的心态。

  这些担心反过来将会加强两国政府的传统疑虑:新德里认为中国寻求在南亚地区
包围印度,北京则认为印度将会与美日联手遏制中国。穆克吉希望通过对中国的访问
传达一个非常简单的信息:亚洲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两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当印中军事
安全足迹不可避免要在亚洲重合的情况下,新德里相信两国能将彼此的误解化解到最
小程度,将双边国防合作领域扩展到最大限度,避免侵害对方的战略利益。

  香港《亚洲时报》6月1日文章,原题:新德里和北京列队前行印中两国签署谅
解备忘录表明,两国关系快速向前迈出一大步。这是两国国防部长首次签署类似的文
件。边界冲突以来的几十年间,印中都把对方看作是自己荣辱的参照物。不过从新千
年开始,印中双方以前酸涩的关系已开始变甜了,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设立了
解决边界问题的政治机制,双边贸易额快速增长。

  穆克吉访华正值印中“友好年”和全球及区域地缘政治复杂重组之际。对印中来
说,两国面临的明显挑战是如何在基于国家利益基础上与具体国家打交道时维持各自
的独立外交政策,而不陷入类似的冷战模式:一个集团试图遏制另一个集团。穆克吉
说:“我们奉行独立外交政策,我们一再强调没领土野心。”很明显,他的言辞事实
上与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政策非常相似。

  不过,当印中在经济实力及战略重要性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时,双方产生摩擦也
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对印中两个相邻大国来说,制定出一个容许各自崛起的战略势
在必行。

[]
[46]


来源:环球时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诚毅小家 ( 小家社区工作室 闽ICP备05007965号 )

GMT+8, 2025-1-21 16:29 , Processed in 0.05288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