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宣传漫画系列
2 ?2 G7 F2 J- Q9 J7 n一、科学掌握地震知识有备无患受用一生
9 `* V% D% X' b) M* `& d$ j7 p地地震是一种突发的自然灾害,人们大多是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遭遇地震。如果平时学习了防震、避震的知识,遇震时所掌握的正确的避震知识和自我救助能力,很可能会成为求生的关键。无数的经验证明,掌握知识和不掌握知识是不一样的!无知是杀手,无备是隐患,有备无患才能受用一生。
. q. p3 F5 K: P/ D. |. f
, h% m! E8 k! P6 z8 ^, q% J' P6 N' i2 ?
二、谣言止于智者轻信源于无知 ' a8 E9 s! V/ q; {' ]
地震谣言的制造和传播是另外一种与地震有关的灾害,地震谣传如果蔓延开来,轻则会使一些人惶惶不安,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重则有可能出现大量搭建防震棚、抢购物品、人员外流、停工停产等事件,影响社会安定;再有甚者,可能会造成跳楼避震、拥挤踩踏、愚昧迷信等造成人身伤亡的恶性事故。识别谣传的真实性并不难,按照《地震预报管理条例》的规定,只有省级以上政府才有权发布地震预报公告、通知,其它都有可能是谣传,所谓“内部地震消息”、“外国专家预测”等等则是最典型的地震谣传。
% @8 Z) n. u* r% \: @* c
3 ^+ L- w" h/ ?( O; V& i) D
! V/ ^* \+ H) C% J4 k9 f% n三、新屋设防旧房加固防患未然有保护
+ V( n Y3 [! l1 ?通常房屋的抗震加固要从加强抗震强度,提高房屋结构的稳定性和变形能力三个方面入手。建筑物的抗震设防通常有:确定抗震设防要求、抗震设计、抗震施工三个环节。建筑工程抗震加固有六项措施:包角柱、扶壁柱、圈梁、钢拉杆、支撑和夹板墙。对于许多建房时根本没有考虑抗震的性能,建筑质量不高,年久失修的房屋,应该检查鉴定并及时加固维修,增加房屋的稳定性。屋顶的烟囱、高门脸、女儿墙等容易破坏的部位,应采取加固或降低高度及必要时拆除等措施。
3 r9 n4 f2 r" q/ r$ B
& P( x' x' Z9 q1 A1 ^% o3 H' }5 |( }+ M q% o* L5 Q
四、家中常备应急箱化险为夷派用场
% x2 r+ p" O; `0 Y. H; l7 i+ @处于地震多发区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家庭,应该准备一个防震应急包,把它放在随手可以拿到的地方,以便地震发生时能够随身携带。应急包内应存放一些震后急需的物品,如:食品、饮水、药品、手电、无线电收音机、家庭成员卡片以及刀、绳子等一些常用的救护工具。选择这些物品的重量要尽可能轻,体积要尽可能小,食品还要按照保质期的要求定期更换。在强烈破坏性地震面前,只要你身边有防震应急包,你就比别人拥有更多的希望。
4 s' N) B, W7 H" u9 Z2 Z8 O
, U- O" ]/ v0 x2 q: D; V, p
# V! f* K2 F; f& [+ B+ \% B 五、遇到地震要冷静逃生不可乘电梯 , s6 A! h1 {- j' U# `; f, ]
发生地震的时候,如果正好在室内,应保持镇定并选择较理想的地方就近躲藏。楼房内家庭成员震时可暂躲在床、桌子等牢固的家具下,或躲在楼房卫生间等小开间内。随手用物件护头和捂住口鼻,以免砸伤或被泥沙烟尘呛住。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关闭电源、煤气、自来水开关,以免次生灾害的发生,这时候也不要乘坐电梯贸然逃生。1 [/ H) u0 L8 T
: }& w4 Z+ F' w0 d& ?' S& M. K8 \: Q+ }+ y3 \
六、教室避震就近藏盲目乱跑无希望 " N" D- z3 g2 `5 P: ?' E
在学校等人员集中场所遇到地震时,如果正在上课,学生应听从老师的指挥,迅速抱头、闭眼、就近躲在各自的课桌底下沿边角处,待地震过后再有次序地撤离到外面的空地上,切勿盲目乱跑。如果在操场或室外,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 G! F$ S5 s$ e- E
: @) u, p5 x5 N0 A5 `5 m" X
( s0 e1 t: m: a: ^ P3 y3 t- d& f七、身在高楼勿近窗结实支撑物下藏
2 t: [9 x% L, Y7 {' S( o6 @
地震到来时,如果正好在公共场所,千万不要紧张慌乱,到处乱跑。应用手或其他物品保护好头部,就近躲在结实的支撑物下。影剧院和体育馆的排椅、商场的立柱和墙角等都是合适的避震处,但应避开大型超市的货柜架,待地震平息后,再有秩序地安全撤离。记住:不要靠近窗口,更不要跳楼逃生。
' _* o! x' P* b, B; f5 |$ k
: [0 O; ~" v; q3 g$ D9 g' |; p. T5 v/ y# w
八、抓住一线光芒带来无限生机 / K5 E- G) U3 T# j
黑暗的埋压环境,让遇险人员看不到周围,自救无处下手,这时应该冷静下来,仔细观察一下周围有没有光的缝隙,只要是透亮的地方,哪怕再小,也很可能是压埋物体最薄弱的地方,还可能是可以透气的地方,应该顺光掏挖,扩大缝隙,很可能就此脱离险境。即使暂时不能脱险,也会减少窒息的可能。
6 n- g" ~3 J: [' n4 J) x& X6 u. |2 t k+ C" ]# n: z0 X/ U" [- ~3 Q+ ?3 K4 A3 o
, h0 E7 M% A6 K4 d, x8 T- m0 M* T' v
九、精神不倒希望永存
" B% N7 ^: G z. q0 C! I很多地震时历险,最后创造奇迹的经验告诉人们,遭遇埋压时,最重要的是不能在精神上崩溃,生存需要勇气和毅力,要把对生命的渴望化做向死神挑战的动力,无论条件多么恶劣,困难多大,都要用顽强的精神去创造生命的奇迹。 ; Q% @+ _. L+ s$ ?9 G0 y3 e/ |
& e H) A a9 F' J5 i! _ n) O
" x4 I: Q2 r& I
十、争做青年志愿者互助减灾保平安 + Y2 s: h& w& }) U
防震减灾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维系着每一个社区和家庭。因此,积极加入到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是每个公民光荣而义不容辞的义务。建立一支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在地震发生时,能与专业救援队伍有效配合,迅速投入救灾工作,开展就近、及时的自救、互救行动,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地震救助工作应遵循先救命后治伤,先救近后救远,先救易后救难等原则。 3 F0 ~5 Q. P# F( P
2 z& |7 p/ t' Q
# l/ q4 g H H3 w十一、同舟共济勇度难关
+ J% d2 o& O O& |面对突然降临的地震灾害,人们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的威胁,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面临极大困难,这时人们的唯一选择就应该是和衷共济。因为,在灾害和困难面前,人们只有同心协力,共同合作,才能战胜灾害,克服困难;才能让心灵的创伤得以平复;才能让生产生活尽快恢复。
" B. k" }' {$ }0 Y2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