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名即将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都曾有过一系列关于大学生活美妙的联想:幽静的林荫道,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阶梯教室,笑声琅琅的宿舍楼,还有“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然而,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年学生来说,要在最短的时间里适应既新鲜又陌生的大学生活,无疑是对自己心理素质和能力的考验。在这一时期,很多大学新生感到迷茫、困惑。学生们的这种心态常常被人们称之为“大一现象”或“大一的迷茫”。 : X/ W3 A0 U& R0 P
为了能让大学新生更加从容地面对“大一现象”,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日前,记者采访了部分在校大学生,也请教了心理学专家和教育界人士——& E" j {7 Y1 F- L6 q1 A4 A
! u9 D- U' n5 M2 o" t 在校学生:回首大一,千般滋味在心头
2 e7 k: D/ ~8 r* x% b+ r: h+ {
1 X! a, j1 k0 h/ Q. r* U/ {. x, q 6月26日,记者来到8所高校的大学生共同生活的北京大运村采访。谈起初到大学时的感受,同学们感慨万千:
4 T1 J6 `" H) ?% T: a% b+ A* P% N1 r' h7 _) l/ R2 P& a
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一年级的刘同学告诉记者:刚上大一的时候,我常常有一种莫名的忧伤,是因为想家,还是因为环境的陌生,自己也说不清楚。上课时,我常常不知道该听些什么,下课后也不知道该复习什么,更想象不出考试时会出什么类型的考题。从前,以为上大学后会感到一种如释重负般的轻松,而事实上同学们每天都奔走于教室、图书馆、夜读楼之间。直到大二,我才真正习惯并适应这种与高中截然不同的学习生活。5 \5 W' h' d% N ^
7 l; X) u* I2 X6 n
在中国人民大学读大四的陈同学这样回忆她的大一生活:那时每天除了忙碌之外,处理好和宿舍伙伴的关系是最令她心力交瘁的事情。她说:“和我同住一间宿舍的另外7名同学,来自天南海北,每个人的性格、生活方式都截然不同,从未体验过集体生活的我处处都十分小心谨慎,几乎时刻都要考虑别人的感受。转眼四年过去了,我反而怀念起了那种既新鲜又陌生的滋味,因为正是在那个时候,我学会了包容别人,也学会了照顾自己。”3 O3 K) n- n! R
( a9 r6 A: J1 _. N2 \6 @* E
北京理工大学四年级的赵同学说:“大一时最头疼的不是学习也不是和同学的关系,而是不知如何管好自己的财政。”到大学报到时,父母把她从辽宁送到北京,临走时给她在银行办了一个4000元的活期存折作为一个学期生活费,还给她留下1000元现金当作零花钱,可才过四个月,这5000元钱便花得分文不剩,只得打电话向家中求援。她说,当时主要的花销并不是吃饭、穿衣,而是那些“奢侈的消费”,例如,购买进口品牌化妆品、高档杂志,和同学到校外请客吃饭等等。随着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才渐渐学会控制“财政支出”,认清哪些钱该花哪些钱不该花。后来,同宿舍的好友开始实行“资源共享”,大家共同出钱买“公用自行车”,“公用录音机”,以及各种学习资料。2 d1 P/ d' N F$ ?" ]9 Y
; x$ _7 q$ b4 \) o2 L1 E/ k 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胡同学告诉记者,没上大学时他总听说很多大学生到校外勤工俭学,于是他刚上大一,就四处兼职,家教做过,推销也做过,结果钱没挣到多少,学习成绩明显下降,还弄得又忙又累…… {0 y- @8 Y! O9 m! m
' N: X k4 m8 {( P
心理学专家:在“大一现象”的背后
& P4 x7 ^& S, {3 L6 c& q% D% S" n- C* Y: G* n' g+ j4 k. _$ g
当日,记者就大学新生中普遍存在的“大一现象”请教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王兴华教授。据王教授介绍,刚刚步入大学的新同学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是由外界环境的突然改变引起的,一些学生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升入大学便“万事大吉”、“一步登天”,于是产生了“及格万岁”、“终于努力到头了”的不健康心态。而另一部分学生由于高中时期被老师、学校视作学生“精英”,存在很强烈的优越感,进入大学后却发现同学之间的学习成绩差距较小,有些同学能将其作为一种动力,有的同学则开始产生失落感。/ {1 e+ O, R4 B
0 L5 U+ ^5 D% y6 \ v
9 [! C2 u9 }) s( y* t2 P% h% K
0 r3 P8 b/ z$ B 另外,人际压力也是困扰大一新生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新生之间相互还不了解,性格、习惯、想法各不相同,加之独生子女的沟通能力相对较弱,普遍具有不善于包容别人、忌妒心、虚荣心较强、不接受批评的心理特征。 ; Q$ L# N r0 u" j6 M
5 ~1 x# G: |' h& u# Y0 A/ A
每名学生对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人际环境的适应都有一个从陌生到认识最后适应的递进过程。在对环境尚未适应的情况下,一些学生暴露出的是心理方面问题,另一些同学则会暴露道德方面的问题。与老师、同学的沟通、交流,听取来自各方面的经验十分必要,同时更需要进行自我心理调节。0 }' ?$ ~% n; Y+ M4 I1 o
& e* G- m: }$ H! \
教育界人士: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2 S, {/ \4 Q: m8 @* v% R ?2 C
" Z" u2 U! t" R- z) }
记者就新生该如何在较短的时间里适应大学生活,采访了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马正永,马部长向记者介绍:
4 H% v" t! ?9 P; A. @' c/ I/ d8 l- B/ D# B
新生进入大学后,首先要认清学习方式的转变。众所周知,高中时期学生进行的是以应考为目的的学习,学科的内容、学习的进度都是固定的。而大学实行的是学分制,该学什么,如何安排学习时间,可根据个人特点有所侧重地进行设计,个人自主的余地较大,例如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选择选修课程,这在高中时期是没有的。因此,大学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自主意识要求很强。
8 C3 ]! s; E" w" U/ z6 z4 m% q0 ]! t, ^, x4 @" t9 S
在高中,应试成绩是衡量学生最重要的标准。而在大学,学生的个人定位,个人道路设计占更重要的地位。! k- W4 v L/ i" d
+ K3 ?( v% h! \$ e" P
在生活方面,新生离开父母过集体生活,自主意识的增强是十分重要的。在经济方面,首先要考虑家庭经济状况,确立明确的、有计划的消费,避免因盲目消费而造成的经济困难局面。
6 c" W% f# P+ `" a/ ]8 v& v7 _, q6 _ l% a# d
与此同时,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同舍关系、师生关系是大学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决定着一个人的大学生活是否美好,体现着一个人的适应能力。5 p, U% _2 q! T1 {# z+ R+ `4 k- m
/ k8 J, r% R& y/ k/ J; c 很多即将进入大学的学生认为,勤工俭学是很好的社会实践方式。但作为对新的生活,新的学习方式认知尚未清晰的大一新生,更主要的是安排好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而勤工俭学最基本的前提是学生余力。
/ W! V6 ]. r" J9 v4 O* w
! s4 ~1 E* V( _" E3 R 总之,崭新的大学生活并不是要求一个人突然间成熟起来,而是生活方式、学习方法的转变给人们带来的改变。 |
|